2024年,中國丙烯行業除了持續性暴風增長外,還出現了一個較為顯著的特點,就是部分已建成的項目在經濟性考量下進行產業鏈前端或末端的技術性改造,以期完善產業鏈布局提升產業鏈綜合競爭力和經濟效益,而擬/在建項目也開始出現撤出的跡象。
近十年中國丙烯平均產能增長率在10.44%附近,僅在2016年及2018年產能增速低于10%,而2020年產能增速最高達到13.49%。2016年產能增速偏緩主要此時M/PDH項目仍處在萌芽階段,項目投建有限,而C/MTO裝置特別是華東部分MTO裝置投建腳步放緩影響;而2018年則因為PDH及煉化一體化投建高峰未至,年內僅有個別催化、裂解裝置投產。而在2019年以后丙烯產能增速均在11-13%附近,2019-2020年煉化一體化及煤制烯烴投產集中期,2021年往后進入PDH項目井噴期,也伴有多套煉化一體化項目投產。 近年來產業鏈的高速擴張,使得行業早已由供需緊平衡向寬松過渡,產業鏈供應過剩風險積聚,經濟效益及產能利用率在逐年下滑中。2024年,丙烯行業技改、置換甚至是退出已經開始逐步出現。 3月,齊翔騰達公布了發展戰略規劃綱要,公司圍繞發展愿景 、戰略目標 、戰略方向及戰略措施等方面進行了規劃。鞏固區域優勢企業地位,全面夯實基礎化工,補強地區產業鏈缺失,因此優化其產品方案,對其70萬噸/年PDH裝置進行技術改造。改造后項目原料為丙烷、碳四,將丙烷轉化成丙烯、碳四轉化為異丁烯,技改后丙烯產能由70萬噸/年降至42萬噸/年。積極構建“一基兩翼”產業體系(碳三碳四基礎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專用化學品),實現與區域資源和產業的耦合發展。 6月,萬華化學公告欲將對現有100萬噸/年乙烯裝置進行原料多元化改造。隨著丙烷價格持續升高,乙烯裝置效益快速下降并出現虧損運行狀態,為了提升聚氨酯產業鏈一體化項目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萬華化學原料多元化改造將由丙烷變更為乙烷,乙烷制乙烯工藝收率更高,物耗及能耗更低,同時可根據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和大宗原料市場的變化,靈活調整進料,確保以乙烯為龍頭的產業鏈一體化項目獲得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而在更早出現產能置換的為浙江圓錦新材料項目。項目規劃隨著圓錦新材料項目落地,紹興三錦石化和紹興三圓石化現有生產裝置將全部淘汰,對應的總量轉讓給浙江圓錦新材料使用,共包括一套45萬噸/年PDH項目及20+30萬噸/年聚丙烯項目。PDH裝置于2014年投產,采用UOP工藝,因建設時間較早,在物耗、能耗等方面劣勢較為明顯,因此產能置換逐漸提上日程。 今年出現的變更的還有因預期無法達成原預測經濟效益而對60萬噸/年PDH項目進行變更的渤海化學。受丙烯行業產能過剩、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遷址建設導致配套成本過高不利于成本控制三個方面影響,渤海化學擬將60萬噸/年PDH項目剩余募集資金投向進行變更,將變更后的募集資金用于丙烯酸酯和高吸水性樹脂新材料項目。 而伴隨著我國節能降碳、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舉措,也對烯烴行業帶來重要影響,表現在新產能投建和舊產能淘汰方面。因此除了吉林石化升級改造項目路線推進,撫順石化公司80萬噸/年乙烯裝置脫瓶頸改造及能效提升項目公布,將拆除乙烯部現有20萬噸/年乙烯裝置,將烯烴廠現有的裂解裝置產能由80萬噸/年擴能至95萬噸/年。加大閑置產能、僵尸產能處置力度,持續推動丙烯生產結構的優化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