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海油發布消息,我國渤海首個千億方大氣田——渤中19-6氣田累計生產天然氣超過10億立方米,有力保障了京津冀及環渤海地區的用氣需求,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優化能源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據介紹,渤中19-6氣田位于渤海中部海域,區域平均水深約20米,已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超2000億立方米、探明石油地質儲量超2億立方米,是我國東部第一個大型、整裝的千億方大氣田。氣田按照“整體部署、分期開發、試驗先行”的方案進行開發,試驗區和一期開發項目分別于2020年10月、2023年11月投產。目前建成海上油氣平臺6座,高峰日產天然氣達到240萬立方米,產能建設進入快速上升階段。
據中國海油渤海石油研究院開發地質資深工程師程奇介紹,渤中19-6氣田的油氣埋藏在深度超5000米的潛山儲層,布置的開發井平均井深5598米,深度超過6000米的超深井多達20口,最深的達到6400多米,對勘探開發工程技術要求極高。
在我國油氣勘探開發中,一般認為埋深超過4500米的地層為深層,埋深超過6000米的地層為超深層。渤中19-6氣田目前已經成功實施了兩口超深井,地層溫度超過180攝氏度,井底壓力達到56兆帕,油氣儲存在只有0.01至0.1毫米寬的裂縫中,相當于在頭發絲中抽取油氣。
面對鉆采難題,油田人員提出“褶皺-斷裂-充填”三控優勢儲層模式規律及預測方法,自主研制抗高溫高潤滑鉆井液,成功破解了井下溫度高、井內壓力系統復雜、井下工具易失效等技術難題,為深層油氣藏開發提供了解決方案。
提高凝析油采收率,最有效的辦法是“循環注氣”,將開采出的天然氣分離處理后,剩余的氣體通過高壓注氣壓縮機增壓后重新注入地下,讓地層壓力保持一定壓力之上,使凝析油一直溶解在地下隨氣體一同采出。中國海油渤海石油研究院渤西開發室主任張雷介紹說。
渤中19-6氣田屬于高含凝析油的凝析氣藏,具有埋藏深、儲層薄、裂縫小的特點,在開發過程中,隨著地層壓力逐漸降低,凝析油會在地下提前析出,導致天然氣流動“管道”被堵塞。一旦被堵塞,天然氣就無法到達地面,這樣氣田的油氣產量將會快速下降。
為此,渤中19-6凝析氣田建設了一座國內增壓能力最大的海上循環注氣平臺,其搭載的4臺高壓注汽壓縮機出口壓力可達50兆帕,可以有效補充地下能量,確保天然氣流動的暢通無阻,減少反凝析現象導致的凝析油損失。
中國海油天津分公司副總經理張春生表示,現階段,渤中19-6氣田的開發已經進入油氣上產的關鍵時期,隨著項目建設的穩步推進,科研人員對渤中19-6氣田儲層分布規律和油藏地質特征的認識進一步加深,對后續氣田的安全高效開發具有重要實踐意義,將有力推動渤海海域超深層領域大型油氣資源的規模性開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