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歐盟委員會正式公布對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地區及泰國環氧樹脂的反傾銷終裁結果。“雖然歐盟最終維持了反傾銷稅的征收,但中國企業通過積極應訴爭取到了低于臨時稅率的終裁結果,這降低了企業的出口成本壓力,然而17.3%~33%的關稅仍將顯著削弱中國環氧樹脂在歐洲市場的競爭力。”金聯創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分析師王英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
歐盟委員會近日發布的公告顯示,此次被調查企業主要包括中國大陸的江蘇三木集團、中化集團,中國臺灣的南亞塑膠以及泰國Aditya Birla。“具體來看,中國企業稅率普遍下調:江蘇三木集團從臨時稅24.2%降至終裁稅17.3%;中化集團旗下企業從40.8%降至33%;其他配合調查的企業從30.3%降至23%;所有其他中國出口商稅率由40.8%下調至33%。這一調整直接降低企業出口成本壓力。”王英超進一步分析說,終裁結果還體現出了區別化制裁,例如歐盟對配合調查的企業實行稅率23%,未配合調查的企業實行稅率33%,凸顯了應訴的實質性價值。值得注意的是,歐盟同時終止對韓國環氧樹脂的反傾銷調查,認定未構成傾銷或未對歐盟產業造成實質損害。 記者了解到,盡管稅率有所下調,但17.3%~33%的關稅仍將顯著削弱中國環氧樹脂在歐洲市場的價格競爭力。此次反傾銷調查是從2024年7月1日開始,根據對2024年環氧樹脂出口量統計來看,我國對歐月均出口量為2.5萬噸,但自2025年2月起出口量明顯下滑。與此同時,歐盟和美國先后對中國環氧樹脂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雙重壓力下,部分出口訂單受到影響,出口美國和歐盟的環氧樹脂數量持續下降。為應對這一局面,中國環氧樹脂出口企業開始積極調整策略,加大對東南亞、非洲、中東等其他地區的出口力度,出口地發生明顯變化。 短期來看,環氧樹脂出口企業面臨兩種主要選擇。一方面,企業需要轉戰新興市場,中東、東南亞等地區或成為替代性出口目的地;另一方面,部分企業可能通過在海外設廠規避貿易壁壘,如中化集團已在沙特布局環氧樹脂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