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機硅市場經歷“斷崖式”下跌。硅產業綠色發展聯盟(SAGSI)統計的數據顯示,6月中旬有機硅核心產品DMC報價跌破1.05萬元(噸價,下同),較2021年9月高點跌幅約83%,今年以來累計下跌超23%;107膠、生膠等產品價格跌幅也超過10%。當前,成交均價已跌破成本線,行業普遍陷入虧損困境。
業內人士認為,此次有機硅行業的核心矛盾在于供給增速遠超需求。據SAGSI統計,2024年中國有機硅中間體產量達253.3萬噸,同比增長20.4%;而需求僅為219.1萬噸,同比增長18.4%。今年一季度,有機硅中間體產量為61.7萬噸,同比增長20%;需求為50.7萬噸,同比增長20.8%。 此外,貿易摩擦也給有機硅產業帶來了沖擊。美國對有機硅制品加征關稅,導致中國普通硅橡膠制品出口成本上升15%~20%,直接沖擊年貿易額22.8億美元的中美市場,導致下游制品企業面臨壓力。 在價格戰和需求疲軟的雙重擠壓下,有機硅上市公司一季度業績也出現了普遍下滑。數據顯示,一季度,合盛硅業營業收入同比下降3.5%,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50.8%;東岳硅材營業總收入同比下降15.68%,凈利潤同比下降19.72%;此外,魯西化工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27.3%,興發集團凈利潤同比下降18.61%,三友化工凈利潤同比下降124.40%,晨光新材凈利潤同比下降118.44%。 SAGSI分析師認為,導致有機硅板塊整體承壓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新增產能投放過多。2024年,中國有機硅中間體產能大幅同比增長24.2%,是本輪有機硅中間體擴產潮的頂峰。隨著產能急劇擴張,行業開工率跌破80%,供需矛盾加劇。盡管從今年2月起,國內有機硅單體廠商達成減產共識,試圖通過協同保價提振市場,但4月因行業集中度不足,價格戰也再度打響,行業競爭愈發激烈。 業內人士認為,盡管短期行業難言樂觀,但長期仍存機遇。短期來看,有機硅市場仍面臨產能釋放壓力,預計2026年產能或再創新高。政策端釋放出積極信號明確房地產仍有發展空間,有望拉動建筑密封膠等需求。 長期來看,行業轉型要聚焦高端化與新興領域。例如,醫療個護、光伏膠膜、新能源汽車密封件等領域需求年均增速超15%;超高壓電網、3D打印、5G設備等新興場景成為增長突破口,成為企業紛紛布局高端產能,試圖通過產品結構升級跳出“價格紅海”的途徑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