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與2025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科技創新大會同期舉辦的煉油與化工創新論壇上,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資深委員、中石化(大連)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學術委員會高級顧問胡永康開宗明義地指出,科技創新始終是煉化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面對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的迫切需求,如何通過科技創新破解發展難題、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行業的核心議題。
科技創新助推行業減碳
科技創新是煉化行業減碳的“加速器”。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明豐提出了煉化行業深度減碳的四大創新路徑,分別是靈活煉油、低碳煉油、煉油向化工轉型和廢棄資源循環利用。這些創新為行業的綠色低碳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其中多項突破性成果已實現工業化應用并取得顯著成效。
“靈活煉油指的不僅是技術本身的靈活性,還指裝置的靈活性。”李明豐以輕烴轉化制乙烷技術為例說明,常規固定床輕烴制乙烷技術中乙烷的產率大于55%,乙烷和丙烷的產率大于85%,但氫耗會達到4%。對此,石科院創新開發了移動床技術,將乙烷、丙烷和芳烴產率提升至90%,同時氫耗降至1.3%。目前,石科院固定床和移動床技術均已工業化,市場占有率分別為80%和100%。
此外,石科院的加氫催化劑器外真硫化技術,可提高氫氣利用率同時降低化學氫耗,已在近70套加氫裝置中成功應用。
目前,劣質重油已經占據了我國石化行業加工原料的最大份額。“未來重油催化裂解生產丙烯的路線是非常具有競爭力的。”李明豐介紹說,石科院開發的重油高效催化裂解(RTC)技術將快速流化床反應器應用于催化裂解反應過程,為石化企業低成本“油轉化”開辟了新路徑。曹東學也建議,鑒于企業低成本能源獲取有限,發展烯烴產業鏈且重油加工能力不足的企業要優先采用RTC路線。
構建綠色低碳產業生態
“只有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生產全過程,煉化行業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在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找到平衡點。”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資深委員、中石化(大連)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學術委員會高級顧問胡永康提出,煉化行業需進一步加快綠色轉型步伐,注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持續優化工藝技術,從源頭上減少能源消耗與廢棄物的產生,同時也應加強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繼續探索氫能、生物能源等清潔能源的應用,構建綠色低碳的產業生態。
中國寰球工程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專家張來勇提出,我國煉化行業要通過產能端綠色替代、消費端流程再造、固碳端固碳轉化實現“三端”協同發展和減碳,解決煉化生產流程長、綜合用能負荷高、電氣化率提升難度大、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成本高等現狀,打通綠電綠氫與固碳轉化全產業技術鏈,構建變革性減碳與低碳零碳生產方式。
張來勇以新能源耦合煤制烯烴為例,說明綠氫耦合的降碳路徑。據他介紹,通過新能源電解水制氫過程生產綠氫,增加甲醇、烯烴產量,調節碳氫比例并顯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綠氧的補充也可部分替代空分制氧,減少空分裝置動力消耗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例如西北地區某300萬噸/年新能源耦合煤制烯烴項目,年消耗原料煤922萬噸,使用自發綠電43億千瓦時,全年碳排放量為1138萬噸/年,折合噸烯烴二氧化碳排放3.43噸。
張來勇對于未來煉化行業的發展提出三條建議:一是推動全產業鏈技術協同攻關與示范應用,重點支持氫能“制儲輸用”核心技術突破,加速可再生能源制氫與傳統煉化工藝的融合試點,探索低成本規模化應用場景;二是構建氫基化工品綠色認證體系與國際銜接,推動建立覆蓋制氫原料、生產工藝、儲運環節的綠色標識制度,依托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打造區域認證中心,降低國際綠色貿易壁壘,激活碳市場對綠氫煉化的價值賦能;三是深化智能調控技術與多能耦合系統集成,構建煉化—新能源協同數字平臺,應用數字孿生技術,降低運維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