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植源生物質熱處理團隊在相變儲能材料-光熱轉換領域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以“Shape-stabilized and flexible phase change materials with enhanced photothermal conversion for efficient thermal energy storage”為題發表于中科院一區TOP期刊《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IF:12.7)。
在全球能源供需格局深刻變革與可持續發展訴求的雙重驅動下,以太陽能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因能緩解化石能源緊缺帶來的壓力而被廣泛關注。但太陽能的間歇性以及時空分布異質性嚴重制約了其高效利用。針對這一問題,材料學院植源生物質熱處理團隊受海洋生物啟發,提出了一種新型復合相變材料制備策略。以天然墨魚黑色素為吸光材料,借助三聚氰胺骨架(MF)和超高分子量聚氧化乙烯(PEO)構筑雙重纏結網絡結構,實現對有機相變材料的有效封裝。制備的復合相變材料具有優異的儲熱性能和封裝效率,且在多次連續的光熱測試中均能實現穩定的太陽能捕獲和輸出效果。雙重纏結網絡結構賦予了材料優異的光/熱誘導柔性,通過減小界面熱阻促進了熱量的高效傳遞。該研究為太陽能的高效轉換與利用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可為推動綠色能源發展提供支撐。
上述研究成果第一作者為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博士研究生王婷歡,通訊作者為何正斌教授和伊松林教授,北京林業大學為唯一完成單位。
本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23YFD220140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BLX202235)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BFUKF202315)的支持。
作者:何正斌;審稿:張揚
編輯:李銳 審核:楊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