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區化工產業園區是以石油煉化、化工新材料、專用化學品等為主導產業的省級綜合化工園區。近年來,東營區將東營區化工產業園區作為高端化工賽道的主承載區,大力推進園區產業轉型發展,使其逐漸成長為東營市最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之一,以及東營區重點打造的千億級生態化工產業集群特色產品“鏈”動全球,創新企業領跑賽道。
清晨的陽光灑在大地上,在億科高端樹脂新材料產業園里,國內首個實現全流程自主可控的45萬噸/年ABS生產線項目正在進行尾項收尾工作。“項目整體完工98%,其中聚合脫揮單元、催化劑單元、造粒單元管道焊接完成99%、電儀單試完成87%,計劃6月開始試生產。”工藝工程師鮑偉杰邊督導項目進度邊介紹,“我們的產品不僅具備超越傳統產品的優異性能表現,更能有效推動東營區石油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
穿過管廊交錯的園區,來到山東勝工石油科技有限公司,棟棟嶄新的現代化標準廠房內早已響起機器的轟鳴聲。“作為中石化首家油田化學劑生產企業,我們錨定頁巖油氣高效開發,投資打造智慧工廠,年產4萬噸油田化學劑,產品涵蓋鉆井液、井下酸化壓裂、固井添加劑等多個領域,凸顯油田化學劑創新科技力量,為深海油氣開采提供‘中國方案’。”公司負責人時寅水告訴記者,項目不僅為深化油地融合發展做出示范,更是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貢獻力量。
海科50萬噸/年生物基航空燃料項目,助力民航業減碳;中浩建10萬噸/年高性能新材料項目,市場需求量大,前景廣闊,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山東海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石油助劑生產建設項目,為石油產業的高效運行注入活力……一個個創新產品順利下線,一批批投資規模大、產業層次高的產業建成投產。
東營區化工產業園區按照“上游控能提質,中游延鏈拓面,下游以點帶群”發展思路,推動產業鏈向下游延伸,實現產業鏈互補、互強,“耦合”發展,2024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92.5億元,產值達674.62億元。
智慧管理提質增效 產業生態“綠”意盎然
配料、出料、造粒、干燥……東營寶莫環境工程有限公司的中央控制室大屏上,生產能耗、設備狀態等各項數據正在實時跳動,工程師只需輕點鼠標即可精準掌控每一個生產步驟,調整客戶訂單的排產節奏。如此“智能”的應用場景,是東營區化工產業園區高端化工智能化改造的日常一景。
在“雙碳”目標引領下,傳統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已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在園區里,山東海科化工有限公司50萬噸/年生物基航空燃料技術改造及配套項目建成投產,國際領先的原料預處理工藝和Ⅱ代生物燃料加氫工藝正式“上線”,與傳統石油基航空煤油相比碳排放可減少80%以上,預計年營業收入可達51億元。
園區污水處理廠穩定運行,處理能力達2.2萬立方米/天,其9000方/天的中水回用體量位居全市前列;總里程2.3公里的公用管廊跨接園區企業,上下游原料、污水、蒸汽、燃氣等介質實現統籌調度、集約輸送……這里不僅匯聚了全國領先的化工技術成果與高端產品,更以“綠色化、智能化、服務化”為核心,成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產業轉型的標桿示范。
當鋼鐵管道流淌“智慧”,當“黑金”產業披上“綠裝”,東營區化工產業園區正以更具韌性的姿態,書寫著中國化工高質量發展的新范本。
物流動脈“通”達四方 紅運驛站“暖”至人心
晚上8點,裝滿貨物的車輛在園區往來穿梭,一派繁忙景象,而“紅運家”黨群驛站同樣燈火通明。“以前跑長途不敢停車,現在能洗熱水澡、吃熱乎飯,還能給手機充電,心里踏實多了!”來自河北的貨車司機趙建國感慨地說。這個占地500㎡的“司機之家”,配備淋浴間、醫療站、法律援助點,為貨車司機提供免費住宿、平價餐飲、車輛檢修等一站式服務,年均服務超72萬人次,成為長途運輸人員的“暖心站”。
驛站外,智能道閘正在分流車輛,危化品運輸車、普貨車輛、空載車分別駛入不同通道。為確保運輸安全高效,園區配套建設了智能化物流管理系統,大幅提升了貨物周轉效率。“過去排隊3小時起步,現在手機點一點,40分鐘就能搞定裝卸。”剛完成輪胎檢修的司機楊文科展示著手機上的園區物流服務系統。數據顯示,園區年貨運車輛每年進出45萬輛次,年貨運量超千萬噸,但平均滯場時間同比縮短40%。
會議室里,園區車輛管理服務中心主任張立杰翻開值班日志:僅上月就處理了12起輪胎爆胎、3例司機突發腹痛。他說:“我們不僅是服務站,更是安全哨。”驛站廚房里飄出餃子香——這是為早班司機準備的“山東味道”伴手禮。當“硬核”化工遇見“有溫度”的服務,東營區化工產業園區的故事有了更具象的注腳。在這里,數據流的“冷”與人情味的“暖”交融,一條兼具產業高度與人文溫度的現代化工之路正在徐徐鋪展。
從“傳統化工”到“智造綠洲”,從“鏈式發展”到“集群升級”,東營區化工產業園區的蛻變之路,正是中國化工產業向高端躍遷的生動縮影,繪就了一幅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圖景。(大眾新聞記者 孫樂佳 通訊員 張玉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