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孫丹寧)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卿光焱團隊利用限域自組裝策略,開發出具有響應性的光子纖維素納米晶體細絲,豐富了納米纖維素的應用。相關成果發表于《美國化學學會-納米》。
手性光子材料領域的最新突破為纖維素材料應用提供了新思路,纖維素與手性光子結構相結合的材料在光學傳感和光子器件領域展現出一定的應用潛力。然而,當前基于纖維素納米晶體的光學材料主要局限于薄膜形式,相較于纖維素在建筑、紡織和造紙等領域的悠久應用歷史,其實際應用未得到充分關注。 研究團隊通過連續受限自組裝機制,結合剪切力驅動取向、快速光化學交聯反應和濕紡絲技術,突破了纖維素納米晶體在手性光子絲制備中的技術瓶頸,制備出長度超過30米、直徑約160微米的光子細絲,同時保持了左旋手性向列結構。 該光子細絲展現出較好的性能,具有高度有序的分層結構,機械性能優異,同時具備優異的水環境相容性。此外,得益于高雙折射特性和高光程差,該光子細絲對水分、視角變化和機械應力均表現出干涉色響應。該光子細絲可通過標準織機進行紡織加工,為智能紡織品和可穿戴傳感設備發展提供新途徑。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21/acsnano.4c15863 《中國科學報》 (2025-03-13 第3版 綜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