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與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新材料產業已成為推動國家和區域發展的重要力量。浙江省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前沿陣地,在新材料領域的布局與發展成果顯著。新材料產業不僅是浙江省重點培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七大萬億產業之一,更是其在產業升級與創新發展道路上的關鍵一環。 浙江新材料產業:蓬勃發展的產業新勢力 浙江省對新材料產業的布局由來已久,自 “十三五” 時期便開始大力投入相關技術研發和產業化轉化工作。進入 “十四五” 時期,其新材料產業迎來了爆發式增長,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產業規模躍居全國第四,在多個細分領域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其中,磁性材料、高性能纖維與復合材料等細分領域的產業規模更是在全國獨占鰲頭。 非晶態合金材料憑借其多功能多用途的特性,在低碳環保領域表現出極高的應用價值和發展潛力。浙商敏銳的市場洞察力使他們迅速捕捉到了非晶合金新材料的投資機遇,近年來,浙江企業紛紛快速介入該領域。通過政產學研用的協同合作,以及內資外資的積極互動,浙江非晶合金產業呈現出明顯的產業集聚趨勢。在非晶合金產業化的多個關鍵方向,如軟磁、涂層、釬焊、催化以及非晶裝備等,都有浙江企業的活躍身影,并且構建起了特色鮮明的區域產業板塊。 ![]() 以寧波市為例,其下轄縣(市、區)的非晶合金關聯產業蓬勃發展。慈溪市成功打造了鐵基非晶帶材、配變非晶鐵心、非晶電機定子以及涂層等產業新高地;北侖區在塊體非晶、非晶纖維裝備研發中心的產業化方面成效顯著;鎮海區和鄞州區的非晶合金絲材、非晶納米晶粉末制備及弱磁傳感器研發獲得了市場的高度認可;余姚市的非晶合金磁組件和寧海縣的非晶一體式電感也在快速發展。 此外,溫州的非晶涂層應用、金華的非晶釬焊研究、杭州蕭山的非晶變壓器生產等在浙江全省遍地開花,非晶企業如雨后春筍般遍布浙江各地。短短不到 15 年的時間,浙江非晶合金產業從初露頭角到大放異彩,近年來更是呈現出迅猛的發展態勢,全產業鏈在浙江形成了近 200 億的市場規模,且每年以超過 30% 的增速持續攀升。 浙江非晶合金產業:特色鮮明的發展之路 浙江非晶合金產業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發展之路。早在15年前,日立金屬便在杭州市蕭山區開展非晶變壓器的生產;12年前,寧波市就有人投資鐵基非晶合金;10年前,已有企業和科研單位合作將非晶涂層應用于石油裝備中。 ![]() 如今,浙江非晶合金產業已形成了完善的配套產業鏈,中科畢普拉斯的納米晶及磁集成組件、浙江省磁材創新中心有限公司的非晶軟磁粉末和非晶合金絲材在全國聞名;寧波海天集團全資子公司海天智勝金屬研制的塊體非晶合金壓鑄設備在行業內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正泰集團、杭甬電器、錢江電氣等企業的非晶合金變壓器發展早、實力強。 非晶合金產業在浙江各地均有涉及,無論是上市公司的大規模投資,還是個體戶的合伙創業,亦或是內資企業與外資企業、臺港資企業的互動合作,都使得非晶合金企業雖數量眾多、規模不一,但卻緊密相連,形成了強大的產業合力。據非晶中國大數據中心顯示,浙江擁有各類非晶合金生產企業30多家,下游配套企業50多家,相關科研單位20多家,40個課題組積極參與產業發展。 浙商敢為人先的精神在非晶合金產業發展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鈷基非晶合金裸絲在傳感技術、醫療耗材、屏蔽隱身、催化、3D打印、纖維增強等領域具有巨大的應用前景,但由于技術壁壘高,國內能夠實現產業化的企業寥寥無幾,且國外對華禁運。 然而,浙江省磁材創新中心有限公司在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所的大力支持下,成功開發出連續均勻非晶絲材,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解決了“卡脖子”問題。同時,該公司在非晶合金粉末、納米晶粉末領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粉末已實現批量供應市場。 溫州的一家企業通過優化非晶球閥涂層工藝,實現了高硬度無裂紋的技術突破,大幅提升了產品在該領域的市場競爭力,產品遠銷中東、拉美等地區,利潤豐厚。非晶合金纖維作為醫用耗材,在腫瘤、頭顱輔助檢測中精度高、靈敏度好,過去我國無法生產,國外也對我國實行技術封鎖,如今在浙江已實現生產,產品質量不斷提升,成為多家國內知名醫院的搶手貨。這些創新成果展示了浙江非晶合金產業在新賽道上的無限潛力。 浙商“多干少說”的務實精神是推動非晶合金新市場培育與發展的重要力量。浙江慈溪作為全國排名前十的百強縣(市),其小家電集群在全國頗具影響力。在競爭激烈的電子產業生態中,培育出了一批善于捕捉市場機遇、勇于創新、執著攻關技術的浙商“非晶人”。 慈溪大華電器原本是一家生產變壓器卷繞鐵心的裝備企業,在“雙碳”背景下,敏銳地捕捉到非晶立體卷鐵心變壓器將成為配網電力改造主要設備的市場機遇,果斷決策進入該領域。經過3年的默默攻關,成功解決了設備制備和繞線難題,如今不僅為變壓器企業提供設備,還將非晶立體卷鐵心打造成為國內知名產品,2024年公司實現產值2.7億元,其中非晶立體卷鐵心產值達1.6億元。 同樣在慈溪的寧波鴻達模具公司,花費8年時間攻克非晶帶材沖壓難題,解決了鐵基非晶電機鐵心沖壓效率低、成本高、質量差的問題。公司董事長宋紅杰表示,成功得益于公司在模具行業幾十年的經驗積累以及對鐵基非晶帶材加工工藝的持續研究。 海天集團全資子公司智勝金屬花費4年時間,經過10萬次試模,成功將塊體非晶用“注塑”方式生產出來,相比國外同類設備,效率提高了3倍,良率也大幅提升,為塊體非晶合金結構件的產業化提供了關鍵的“工業母機”。浙商在非晶合金領域的創新實踐,將“無中生有”的開拓精神發揮到了極致,不僅創造了新的技術和工藝,更開拓出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浙江非晶合金產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浙商精神的引領,以及科研單位的深度參與。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所、浙江工業大學等30多個課題組,200余人專注于非晶合金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中超與寧波材料所、浙江大學共同建立了鐵基非晶帶材技術工程中心和非晶合金材料聯合實驗室;汪衛華院士將唯一的院士工作站設立在浙江金華職業技術大學智能制造學院,圍繞永康等地的小五金發展集群開展非晶合金釬焊的產學研合作。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所作為我國非晶合金軟磁研究的先驅單位,積極推動產業發展,先后入股支持單位博士創業,成立中科畢普拉斯公司;多位博士負責成立浙江省磁材中心有限公司,聚焦產業鏈痛點,致力于非晶合金纖維產業化和非晶合金軟磁粉、涂層粉的產業化。這些科研單位的深度參與,為浙江非晶合金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和創新動力。 產業興起背后的深層剖析 浙江新材料產業的興起,背后有著多維度的深層因素。 在追求高質量發展上,浙江省展現出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2021 年 10 月,浙江省發改委發布《浙江省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 “十四五” 規劃》,明確以提升先進基礎材料制造水平、發展先進鋼鐵材料等為目標,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高端磁性材料等特色產業基地。 ![]() 規劃到 2025 年,全省新材料產業規模實現倍增,力爭突破 1.6 萬億元,穩固國內第一方陣地位并顯著提升國際影響力。面對非晶合金粉末穩定生產難題,浙江相關科技部門通過 “揭榜掛帥”,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推動自身在新材料領域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跨越,初步建成國際一流的新材料科創高地和全球有重要影響力的產業高地。 在營商環境營造方面,浙江省高度重視客商生態建設,積極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全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2016 年,海天智勝在臨省孵化塊體非晶裝備時本打算在外省投產,卻因寧波保稅區優越的營商環境堅定回到浙江發展,短短 6 年,產值從不到 300 萬躍升至近 10 個億。 大華電器因業務擴張需在園區建廠房,庵東鎮主要領導了解其困難后優先提供 50 畝地用于非晶合金生產。寧波磁材商會 2024 年發布的 70 多號文中,60% 以上是為企業創造優良營商環境。浙江通過一系列改革和持續創新,從政務服務、法治等多方面入手,全面優化營商環境,極大提升了企業和群眾的獲得感與滿意度。 在政產學研機制完善上,定期召開政產學研用各類研討會、座談會是浙江促進 “實現” 與 “創新” 融合的關鍵。2024 年作為浙江構建 “315” 科技創新體系、明確科技創新 “四梁八柱” 的開局之年,高校的主陣地作用愈發突出。 浙江工業大學科研院合作與成果轉化辦公室主任王磊指出,高校應在有組織的情況下開展有用科研,在載體建設上,通過創設地方研究院、協同創新中心等整合校內科研資源與校外產業鏈;在機制體制創新方面,建議推出社會服務、離崗創業、雙融特聘等政策,鼓勵教師參與科技成果轉化,為浙江新材料產業發展提供創新動力和智力支持。 浙商秉持著開拓進取的 “無中生有” 精神。浙江產業特色鮮明,“一業一品” 擦亮區域經濟底色。浙商憑借拼勁、闖勁、鉆勁,在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他們堅信市場的力量,將產品銷售視為企業生存關鍵,對市場和權力的認識積極健康,更專注于市場開拓。 在 2024 年 12 月 19 日的非晶合金研討會上,慈溪市科技局陳金君副局長提出該市非晶合金產業發展的 “兩個大作為”:政府大作為給空間,企業大作為做車間,充分體現了政府與企業的協同奮進,彰顯了浙商的開拓精神和浙江非晶合金產業的發展活力。 我國產業服務在新材料領域的發展趨勢 材料科學作為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基礎,新材料產業日益成為我國產業政策關注的焦點。面對新的發展形勢,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我國產業服務在新材料領域正朝著穩定、細致、透明、專業化的方向不斷完善和演進。 我國自 “九五” 時期就開始大力引導和扶持新材料產業,但不同時期政策口徑和分類標準存在差異,給產業服務帶來了一定的阻礙。未來,國家級政策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將顯著增強,各地將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發展需求,制定更加精準、專門的規劃,并組織實施特定的產業服務,以更好地推動新材料產業的發展。 當今前沿產業發展迅速,不斷涌現出新的細分賽道,不同賽道的發展邏輯和需求各不相同。在新材料產業中,一攬子政策往往涵蓋數十種不同領域、不同性質的材料,且這些材料在不同發展階段對產業政策和服務的需求也大相徑庭。 因此,產業服務將更加注重專業性和細致性,針對不同材料的特點,如技術壁壘高需突破技術的材料、已形成規模需擴產和國際貿易政策的材料、供應鏈緊張需保障貨源和價格的材料、投資大回報周期長需長期金融服務的材料、具有戰略意義需補貼的材料以及生產環境壓力大需平衡生態與發展的材料等,提供更加細分和精準的服務。 產業服務的人性化與透明度將不斷加強。具體包括統一相關定義并進行清晰詮釋,完善政策和服務的引導說明機制,提高政策的可達性和通俗性,進一步明確配套資金的使用方向和領域,建立健全跟蹤機制以追蹤資金實際使用效果,完善專項資金申報、項目評審、項目實施等工作的定期或不定期檢查制度等。通過這些措施,使產業服務更加貼近企業需求,提高政策的執行效果和服務質量。 浙江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探索與實踐 浙江省作為我國重要的新材料產業基地,產品種類豐富、區域集中,磁性材料產業規模占全國一半以上,醫藥中間體材料產值多年位居全國首位。2017 年,浙江開啟了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的實踐與探索,以提供產業創新公共服務為主線,致力于打造 “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云” 十要素聯動的產業創新生態系統,這一舉措成為浙江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寧波新材料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利用數字技術推動服務透明化,通過推出新材料科創大腦 “新材云創”,打通了產業政策、產業資源、產業情報之間的隔閡。政府側涵蓋產業鏈應用、創新鏈應用、新智造應用、營商環境、產業策劃等五大模塊;企業側提供資訊動態、行業智庫、儀器檢測、成果轉化、供需對接、數字仿真、一鍵通享等七大模塊,實現了政策與服務需求的最大化對接。 衢州氟硅鈷新材料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針對特定細分產業領域,積極整合各方高端創新資源,由衢州市主導,巨化集團、浙江大學參與,共建 “高端化學品科學與技術浙江省實驗室”,這對于加快高端化學品核心技術創新、解決 “卡脖子” 技術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三門橡膠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聚焦行業共性痛點,以培育綠色新型高端橡膠產業為目標,整合生產過程中污染最大的煉膠環節,建立橡膠公共煉膠中心,有效破解了 “中小企業分散煉膠污染大、效率低、質量差” 等問題,探索出了一條綠色環保的產業發展道路。 盡管浙江省在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建設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符合市場創新規律、激發創新活力的運行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部分市、縣(市、區)尚未完全跳出部門條線服務的框架,服務存在一定局限性等。但不可否認,浙江省產業服務的探索實踐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其在產業政策與產業服務融合方面的嘗試,為我國新材料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綜上所述,浙江新材料產業,尤其是非晶合金產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企業的創新實踐、科研單位的技術支撐以及良好的營商環境。同時,我國產業服務在新材料領域的發展趨勢也為浙江新材料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在產業 “服務化” 的大趨勢下,產業政策與產業服務的深度融合將成為推動區域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浙江應繼續發揮自身優勢,不斷完善產業創新服務體系,在新材料產業的發展道路上繼續領跑,為我國新材料產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原文鏈接:https://www.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69103.html 來源:賢集網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