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內蒙古博源天然堿大規模開發投產后,我國純堿工業開始顛覆性的結構調整。聯堿還有競爭力嗎?通過技術創新、市場拓展等舉措,聯堿企業未來仍然大有作為。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純堿產能占據了全球半壁江山,近年來一直穩居世界第一。目前純堿年總產能已突破4000萬噸,其中氨堿約占30%,聯堿約占45%,天然堿約占25%。然而,伴隨著產能急劇擴張的是純堿價格的腰斬,企業生存發展面臨極其嚴峻的挑戰。 相比于氨堿、聯堿,天然堿法不僅工藝成本低,而且不需要任何原輔材料,僅為物理加工過程,工藝流程短、設備簡單,相較氨堿法、聯堿法成本要低30%~40%。且天然堿不以工業鹽、石灰石、氨、二氧化碳等為原料,無廢渣、廢液排放,環保優勢明顯。 雖然天然堿在國際上有較強的競爭力,但受資源儲量限制,只有少數國家具備發展的條件。美國之所以能夠全部采用天然堿工藝生產純堿,是因為其天然堿資源儲量巨大。我國雖已在內蒙古阿拉善和河南桐柏地區探明天然堿資源,但受資源儲量、資源成分和工藝穩定性影響,純堿生產長期以化學法制堿為主導。 如今,國內天然堿資源開始大規模開發,化學法還有前途嗎? 氨堿工藝已有百年歷史,轉化率高、產品質量高、生產規模大、人均勞動效率高,但能耗高、原料鹽利用率低,廢液、廢渣排放問題更是嚴重制約了氨堿工藝的進一步發展。 聯堿工藝由我國著名制堿專家侯德榜研發,解決了氨堿工藝難以治理的廢液、廢渣排放難題,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堿新工藝(侯氏制堿法),在國內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目前大型聯堿企業均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所在地鹽資源豐富,利用地下鹵水作為原料;二是工藝成熟且產能優勢明顯;三是下游聯產氯化銨,農業應用廣泛。因此聯堿工藝仍有優勢。 但聯堿工藝存在制堿轉化率低、制堿當量高的問題。如何提高轉化率,進而提升企業效益? 依場(海湖鹽場)而生、依井(地下鹵水)而建、依礦(天然鹽礦)而產,聯堿對鹽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已經有了很好的嘗試。2000年后,以井礦鹽為依托,聯堿得到了跨越式發展。2016年,河南金山化工自主研發的大型化自動化聯堿工藝獲得成功,依托我國第三大井礦鹽基地(舞陽葉縣鹽礦)率先實現聯堿行業高質量發展。2019年項目成功投運后顛覆了傳統氨堿與聯堿的認知。這一技術可使聯堿企業原料鹽利用率達到100%,在此基礎上還可充分發揮鹽資源的產能、運輸等成本優勢,進一步降本增效。 近年來,河南金山化工還在持之以恒地開展工藝優化、設備創新、節能減排、安全環保、新技術應用等相關工作,尤其是在聯堿核心設備大型化、工藝創新及工藝優化、不同品位蒸汽梯級利用、裝置自動化等方面,達到了國內外領先的水平。 由此可見,綜合鹽資源及天然堿資源優勢、純堿(氯化銨)市場區位優勢,以及能耗、產品運輸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判斷,天然堿工藝因資源廉價具有發展前景,但擁有大型化、智能化、無廢液廢渣排放、能耗低等特點的聯堿法新工藝,比如河南金山“六聯制堿”新工藝,同樣具有競爭力。 乘勢而為發展新質生產力,通過引入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生產過程的智能化和數字化,提高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積極推進新產品開發,利用副產品優勢,開發高附加值產品,如特種化學品等,滿足高端市場需求,提升企業抗風險能力;堅持綠色化發展,減少污染物排放,發展循環經濟;推進整合與集中度提升,通過兼并重組,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產能集中度,增強企業競爭力,聯堿企業在長期競爭中,方能提升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