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5月30日訊 青島高端化工產業鏈、供應鏈再“上新”。清晨的董家口港區海風輕拂,5月28日9點15分,一艘船長117米,載重9118噸的貨輪劈波斬浪,在引航員精準指令下,如銀色巨鯨般緩緩泊入HW1#泊位。靠泊的是裝載5000噸外貿粗甘油的“海燕”輪。這是青島首次迎來粗甘油貨種的外貿貨輪。
5月29日上午9點55分,“海燕”輪在青島海灣港務HW1#泊位順利完成接卸作業,標志著青島市首次實現粗甘油貨種的港口接卸,填補了在該領域貨物接卸的空白。此次作業的圓滿成功,為海灣化學環氧氯丙烷項目投產提供關鍵原料保障,助力青島化工產業鏈升級。
作為海灣化學環氧氯丙烷項目的核心原料,粗甘油的穩定供應是項目投產的關鍵。前期,海灣港務董家口液體化工碼頭進行了裝卸設施改建項目,重點對碼頭原乙醇工藝管道及裝卸設施進行改建,連接公共管廊至海灣化學罐區。由于粗甘油粘度較大,與以往輸送的貨種特性不同,僅靠船泵難以將物料有效輸送到10公里外的海灣化學廠區。為此,此次接卸作業創新性地采用中轉泵增壓輸送工藝。這一技術使用不僅縮短原料運輸周期,更降低物流成本,為項目后續高效運行奠定基礎。
為確保首艘粗甘油船靠泊卸貨作業的安全,在靠泊階段,董家口邊檢站、董家口港海關、董家口海事局、青島引航站、董家口調度綜合指揮中心等單位全程高度協同,提供從船舶靠泊計劃精準制定到作業全過程安全監管的強力保障。同時,海灣港務內部設備保障工作被置于突出位置,工程部積極協調機泵廠家、安裝單位,高效完成中轉泵增壓系統配套變頻柜的投用檢測、精細調試及啟動信號測試,并安排技術人員全程現場值守,以便第一時間響應處置設備突發故障;生產運營部挑選操作骨干,對卸貨核心設備(如軟管、管線閥門等)進行全面細致的專項檢查,并對既定卸貨工藝流程進行全流程核查,確保每個操作環節均符合安全規范,多方協作共同構筑堅實的安全屏障,全力確保接卸過程安全順暢。
在作業過程中,港方與船方緊密配合,從船舶靠泊到管線對接、氮氣試壓、啟泵裝卸,整個流程高效完成,較原計劃時間縮短20%。“這是我們首次接卸粗甘油,從手續辦理到現場操作,各方協同效率遠超預期,同時也是公司第九個貨種投用。”海灣港務生產運營部部長助理潘洋洋表示。
粗甘油接卸的成功,進一步展現了海灣集團董家口化工園區“前港后廠”模式的優越性。作為董家口園區的重要配套碼頭,海灣港務近年來持續優化貨種結構,已具備液堿、乙烯、丙烯、LPG等8種危險貨物的接卸能力。此次新增粗甘油貨種,將直接服務于海灣化學年產能22.5萬噸的環氧氯丙烷項目。它不僅能保障海灣化學環氧氯丙烷項目的原料供應,還將通過降低運輸成本,提升整個化工園區的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為青島市化工產業的發展注入強大動力。(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楊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