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2024年度天津市科學技術獎日前揭曉,200項成果獲獎,一批長期投入的基礎研究成果不斷涌現,支撐引領先進制造業發展,服務保障科技自立自強。
主持人:2024年度天津市科學技術獎日前揭曉,200項成果獲獎,一批長期投入的基礎研究成果不斷涌現,支撐引領先進制造業發展,服務保障科技自立自強。來聽記者郭曦然的報道。
五一假期剛剛結束,南開大學教授李蘭東就準備出差去往山東濱州——他所在的課題組與上市企業濱化集團正在合作建設一個工業催化聯合研發中心,圍繞環氧丙烷等重要化工原料的綠色制造等技術展開攻關。而技術基礎,正是他們項目組研究的分子篩限吸附與催化技術。這一技術剛剛獲得2024年度天津市自然科學特等獎。李蘭東說:類似的合作,他們與中石化、建龍微納等企業也在推進。
(錄音:做環氧丙烷原來都是采用了很高污染或高能耗的路線,現在做一條完全新的,最清潔最綠色的路線,一個具有100%原子經濟性的路線。跟中石化一起解決乙二醇生產高污染高能耗的問題,中試規模的……壓混)
分子篩目前多在石化、煤化工等領域作為重要的吸附劑和催化劑使用。幾十年來,盡管全球科學家都在努力研究,但其作用機理仍不明確,這限制了相關技術的升級發展。自2006年博士畢業開始,李蘭東就瞄準這一領域開展研究:
(錄音:因為之前大家去理解這種分子尺度行為是有困難的,就像跑馬拉松,你看下去,你可能很難區分誰是誰是運動員,誰是觀眾。我們開發了獨特的一些方法,可以把這個東西看得更清楚,搞清楚了就可以想怎么調控它,提高它的效率,原來實現不了的反應,可以讓它反應發生。)
從事這種研究,不僅需要大膽的假設和推理,還需要長期艱苦的驗證和嘗試。雖然見效慢,但李蘭東和團隊始終不放棄:
(錄音:我們就堅信一點,就是這種關乎國計民生的這種大的科學問題,它一定是有需求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堅持做下去。)
獲獎項目第二完成人、南開大學研究員柴玉超是李蘭東的第一個博士,他說:
(錄音:入學的時候,我的文章出的都偏后,一點不著急也不現實,但是我對自己研究的方向還是充滿信心的,有用的東西早晚會發光出來。越是稍微有點突破性的成果,可能需要的時間特別長。)
終于,2020年開始,相關研究成果陸續在《science》等國際知名學術刊物發表,并迅速引起廣泛關注。以這些成果為基礎進行的應用端轉化也在順利推進。而如今,李蘭東又在謀劃新的研究:
(錄音:下一步主要是做以前實現不了的過程,我們在做把甲烷和二氧化碳兩種溫室氣體把它同時轉化掉,得到一種有用的化工原料,這種路線還沒有人能做出來,對于我們雙碳目標這種實現,提供比較理想的技術路線。)
同樣在冷板凳上經歷“十年磨一劍”的,還有天津大學龔俊波團隊。他們研究的晶型藥物精準制備共性關鍵技術剛剛獲得2024年天津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所謂晶型,就是組成藥物的分子在三維空間中的排布方式,這些排布方式直接影響了藥物的穩定性、藥效等。龔俊波團隊潛心研發十多年,最終實現了工藝和技術的突破,目前已面向心血管藥、抗癌藥開發出70多個晶型,助力國產創新藥研發。天津大學國家工業結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教授吳送姑說:
(錄音:學生為了獲得一個完整的實驗數據,像連續工作24小時后再工作24小時都是常有的事。你像跟天津尚德藥緣的藥,抗腦膠質瘤的,給他去篩選出來bcd三種晶型,發現它的d型它的療效穩定性是最好的,所以他們在的二期三期就直接用d晶型去做了臨床實驗。)
據統計,今年,天津市科學技術獎近80%的獲獎項目成果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綠色化工等領域,一批長期投入的基礎研究成果不斷涌現。今年,本市將繼續強化技術布局,搶占未來產業新賽道,聚焦生物制造、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氫能等,加速推進未來技術、未來產業市場化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