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石家莊廣播電視臺
閱讀提示
每年“吸碳”35萬噸,相當于植樹3萬余畝。
這樣的“森林工廠”,是不是很神奇?
2月23日9時,河北建滔能源發展有限公司年產80萬噸醋酸碳利用項目投產。這意味著,企業捕集的二氧化碳,可實現完全消納,全部作為原料用于生產化工產品,一個“碳排放—捕集—利用”的完整閉環正式形成。這在我國化工行業尚屬首次。
這個碳循環模式,不僅為全球碳減排提供了“中國方案”,也讓曾經的排碳大戶,以此為支點,實現華麗轉身。
![]() 2月23日拍攝的河北建滔年產80萬噸醋酸碳利用項目現場。牛文平供圖
一年“吸碳”35萬噸
相當于植樹3萬余畝
森林是陸地上最大的“吸碳器”。但是,像森林一樣吸收二氧化碳的工廠,你見過嗎?
2月23日9時,在河北建滔能源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河北建滔”)中控室,工作人員輕點鼠標,電腦屏幕上的空分啟動鍵隨即亮起,年產80萬噸醋酸碳利用項目投產。
投資23億元、占地160多畝的項目現場,管道設備縱橫交錯,五六十米高的主塔聳立其間,遠觀如一座金屬搭建的城堡。啟動令一下,整座裝置瞬間被激活,神奇的化學反應由此展開。
公司總經理尹征在中控室大屏上調出一張生產流程圖說:“你們看,在這些復雜的管道里,從燃煤煙氣中捕獲的二氧化碳,一路分解轉化,最終與甲醇結合生成醋酸,實現從工業廢氣到化工產品的變身。”
伴隨項目投產,企業捕集的二氧化碳可實現完全消納,并作為關鍵原料制成醋酸產品,一個“碳排放—捕集—利用”的完整閉環正式形成。這在我國化工行業尚屬首次。
![]() 2月23日拍攝的河北建滔中控室。 本報記者 周聰聰攝
“加上原有的60萬噸,我們將形成140萬噸醋酸產能,每年可以‘吸碳’35萬噸。”尹征說,這相當于一年植樹3萬余畝。
樹木從大氣中“吸碳”,這座“森林工廠”的二氧化碳來自哪里?
在河北建滔廠區東側,矗立著兩個直徑約12米的巨大銀色球罐,每個容積近1000立方米,這是為醋酸生產線輸送二氧化碳的儲氣罐。
這些二氧化碳來自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燃煤煙氣。以往,達到超低排放標準后,煙氣會被直接排掉,大量二氧化碳也會隨之排出。現在,廠區西側,三座約28米高的作業塔依次排開。
“這是一套碳捕集裝置,它的啟用,好像給煙囪戴上一個‘大口罩’。”河北建滔副總經理崔學軍說,這套投資2億元的裝置由清華大學研發,是目前全國化工行業最大的燃煤煙氣碳捕集項目。
煙氣通過這個“大口罩”時,二氧化碳會被自動捕集。2月23日的數據顯示,當天該裝置捕集的二氧化碳達185噸。據測算,滿負荷運行下,企業每年能捕碳20萬噸。
植物光合作用的神奇之處,是它不僅能捕碳,還能把二氧化碳作為養料,合成自身生長所需的有機物。
在“森林工廠”,二氧化碳同樣能變廢為寶,轉化成生產所需的原料。
在河北建滔化驗室,記者看到了裝在玻璃瓶里的醋酸產品,像水一樣透明。
醋酸,聽起來很陌生,但在我們的生活中,從布料到運動鞋,從藥品到光伏板膠膜,它的身影無處不在。
“我們140萬噸的醋酸產能,既能完全消納自己捕的二氧化碳,還能解決周邊企業碳捕集后的利用難題。”尹征說。
從排碳大戶到綠色生產,河北建滔實現完美蝶變。
“目前,碳利用是實現‘雙碳’目標的主要挑戰之一。”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李俊華表示,我國能源結構在短期內難以發生根本性變化,出于綠色發展需要,有企業開始嘗試碳捕集,但多數企業捕碳后只能封存,原因就是找不到變廢為寶、落地生金的應用場景。拓展更多的碳利用場景,就顯得至關重要。
河北建滔這個項目,是國內企業在碳循環利用上的重要探索,為全球碳減排提供了“中國方案”。
![]() 2024年10月拍攝的河北建滔廠區。 牛文平供圖
一樣的醋酸
不一樣的“吸碳”量
2月23日一早,公司項目部負責人李國梁,來到年產80萬噸醋酸碳利用項目現場。
從2023年項目破土動工,李國梁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來到這里,調整項目倒計時牌。當天,看著歸零的數字,無數瞬間在他的腦海中交疊。
“這里曾是焦炭生產線所在地,如今要變成‘吸碳’主戰場。”14年前第一天進廠時,空氣中彌漫的焦炭特有的氣味,讓李國梁至今難忘。
同一片土地,見證今昔巨變。
河北建滔,曾是一家傳統煤化工企業。以焦化為主業,公司延伸出甲醇、純苯、醋酸等多條產業鏈。
2020年4月,因為去產能,河北建滔果斷關停焦炭和甲醇兩條生產線。
“它們的關停,對企業來說真是‘壯士斷腕’。”在河北建滔展廳,公司副總經理趙兵海將記者帶到一個沙盤前。
電源打開,眼前的沙盤出現一圈紅色燈帶,足足占據沙盤總面積的一半。這片紅色區域,便是關停的兩條生產線所在地。
砍掉焦炭主業,導致醋酸、純苯等下游生產線所需的二氧化碳全部外購,生產成本大幅增加。企業一時陷入困境。
![]() 2月23日拍攝的河北建滔年產80萬噸醋酸碳利用項目現場。 牛文平供圖
沒想到的是,僅僅5個月后,國家明確提出“雙碳”目標。這一下子為河北建滔打開了新思路。
生產需要大量二氧化碳,能否以此為切入點補鏈強鏈?一個碳循環產業鏈的構想,應運而生。
2021年3月,建滔(河北)焦化有限公司更名為河北建滔能源發展有限公司。名字變化的背后,是一場脫胎換骨的轉變。
一樣的管道縱橫、一樣的主塔林立……在河北建滔,新投產的80萬噸醋酸生產線,與原有的60萬噸醋酸生產線,不過幾百米之遙。
僅憑外觀,普通人很難看出新舊兩條生產線的差別。但事實上,雖然生產的都是醋酸,但兩條生產線的技術、工藝已截然不同。
“新項目采用了新的催化劑體系和分離工藝。”尹征介紹,雖然產品一樣,但“吸碳”量卻大幅提高。
按照舊有工藝,年產60萬噸醋酸,消納10萬噸二氧化碳。據此測算,年產80萬噸醋酸,大約“吸碳”13萬噸。然而,新工藝的應用,卻使這一數字躍升至25萬噸。
同樣的產品,不一樣的“吸碳”量。
“同樣一瓶醋酸,新產品裝的是滿滿的新質生產力。”建滔集團執行董事何燕生強調,新項目不僅擴大了產能,更是對傳統企業的一次徹底改造。
以二氧化碳為支點,企業實現由傳統煤化工向化工新材料的華麗轉身。2024年,河北建滔產值近22億元,2025年預計產值將達50億元。
“產值翻番,碳排放強度卻持續下降,我們越來越接近綠色GDP發展目標。”何燕生表示。
![]() 2月23日拍攝的河北建滔碳捕集裝置。 牛文平供圖
從排碳大戶到賣“碳”翁
撬動百億新布局
“有的盈利幾乎觸及成本線,有的每噸虧損150多元……”2月10日,尹征展示了一份2024年醋酸行業分析報告。
這讓人看到,醋酸行業“卷”到超乎想象。
可面對殘酷的市場競爭,河北建滔卻很有底氣。
作為華北地區二氧化碳需求量最大的企業,這里曾經每天有10多輛重型大卡車滿載液態二氧化碳而來。
“外購二氧化碳每噸300元,這還不算運費以及將液態二氧化碳轉化為氣態的能耗成本。”崔學軍說,但現在企業自己捕碳,每噸成本只有200多元。
直接從廠區排放煙氣中捕碳并用于醋酸生產,河北建滔補上了生產鏈條中原料這一環,每噸醋酸成本降低約30元,在市場中獲得明顯的競爭優勢。
一些看不見的優勢,也悄然顯現。
2022年5月,為進一步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河北對新建“兩高”項目加強管理。醋酸產業,也在限制之列。
當時,正值河北建滔籌備年產80萬噸醋酸碳利用項目。可是相關部門調研后,卻專門在“兩高”項目管理目錄中做了特別備注——利用捕集的二氧化碳生產的醋酸除外。
就這樣,企業醋酸項目順利推進。
減碳,不僅讓河北建滔活下來,還能在未來活得更好。
近期,尹征每次參加國際招商會,降碳都是國內外同行的焦點話題。
“化工產品應用廣泛,任何下游行業的減碳要求,都會層層傳遞給上游的化工企業。”在尹征看來,不論是歐盟碳關稅,還是國家提出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日益加強的碳約束,將使企業的綠色產品贏得更多下游客商的青睞。
“未來,我們不僅要賣醋酸、純苯等化工產品,還要賣碳指標、賣技術,做新時代的賣‘碳’翁。”最近,尹征就頻繁接到一些企業關于碳捕集利用技術的咨詢。
在河北建滔,二氧化碳的故事還遠沒講完。
年產40萬噸醋酸乙烯項目,用醋酸乙烯再向下游制作光伏組件用EVA、汽車安全玻璃用PVB夾膠膜等新材料……深耕下游產業鏈,河北建滔規劃項目累計投資超100億元。
“這些項目可以進一步‘吸碳’,延伸綠色產業鏈,預計可實現年營業收入超200億元。”何燕生說,未來,河北建滔將深化碳循環技術研發和實踐,打造百億級碳中和示范園區,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更多中國智慧。(河北日報記者 周聰聰 姜艷)
![]() 2月23日,在河北建滔化驗室,檢驗員正在檢測醋酸產品。牛文平供圖
專家訪談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李俊華:
讓CCUS技術助力構建低碳零碳產業鏈
作為河北建滔碳捕集項目技術總負責人,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李俊華長期從事大氣復合污染控制與溫室氣體減排資源化方面研究。2月23日,記者專訪了李俊華教授。
記者:河北建滔年產80萬噸醋酸碳利用項目投產,標志一個完整的“碳排放—捕集—利用”閉環正式形成。這對中國實現“雙碳”目標有何意義?
李俊華:在國內化工行業,河北建滔首次實現了大規模碳捕集和利用,既能完全消納自己排放的二氧化碳,還可以解決周邊企業捕碳后的利用問題。
該項目的投產,驗證了碳捕集與利用技術路線的可行性,不僅為化工行業提供了借鑒,也為其他行業實現碳循環提供了示范。
記者:中國實現“雙碳”目標面臨哪些挑戰?
李俊華:我國能源結構在短期內,仍難以發生根本性變化,煤炭作為我國的主體能源,依然在工業領域發揮核心作用。從碳達峰到碳中和,中國只有30年時間。
用這么短的時間,完成全球最高的碳排放強度降幅,我們面臨的困難很多。
拿碳捕集技術來說,這是從國外引進的新技術,直接“照搬全抄”就會導致“水土不服”。因此,迫切需要各大院校和科研院所攜手,打破技術瓶頸,突破技術難關,研發適用于我國工業的碳捕集技術。
記者: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技術之一,您能詳細介紹一下嗎?
李俊華:CCUS技術,可以顯著減少化石能源在大規模使用中的碳排放量,為燃煤發電、石油化工及鋼鐵冶煉等碳排放密集型行業,提供一種有效的碳減排途徑。
它涵蓋了碳捕集、碳利用和碳封存三個主要環節。實現碳捕集后,如何將捕集的二氧化碳轉化為更具有經濟價值的產品,是CCUS技術發展中非常關鍵的環節。
但目前來說,很多項目實現碳捕集以后,因為找不到更經濟可行的應用場景,只能進行碳封存。因此,開發良好的資源化利用方式,讓CCUS技術助力構建低碳零碳產業鏈,推動傳統產業與新興技術融合,是目前各方探索的主要方向。
記者:中國明確提出“雙碳”目標,歐盟碳關稅也是山雨欲來。對此,企業如何正視短期挑戰與長期發展之間的關系?
李俊華:綠色轉型,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發展模式轉變,必然引起經濟結構調整。短期內,企業可能會面臨成本增加、生產效率調整等問題,但這些都是轉型必須經歷的陣痛。
“雙碳”目標明確了企業未來發展的基調。這并不意味著對企業的發展進行限制或束縛,相反,這是一個契機,一個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的強大動力,讓企業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時,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雙贏。
這就要求企業創新技術、優化工藝流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建立新的生產方式和生產布局,提高競爭力和市場地位,從而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文/本報記者 周聰聰)
![]() 2月23日拍攝的河北建滔年產80萬噸醋酸碳利用項目現場。 牛文平供圖
記者感言
脫“舊”向“新”,可以有更多選擇
如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曾經的排碳大戶,如今的“森林工廠”,河北建滔以煥新重生的經歷,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2020年去產能后,因為砍掉了焦炭主業,企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當時有人提議,干脆舍棄傳統化工產業,另起爐灶發展機器人產業,闖入一個最前沿的新賽道。
傳統產業注定被淘汰?
河北建滔的發展實踐證明,新質生產力不是沒有根基的“空中樓閣”,發展新質生產力也不是要忽視、放棄傳統產業,不能簡單地把傳統產業視作低端產業或落后產業加以摒棄,相反,可以有更多選擇。一些仍為市場所需的傳統產業,要充分利用好這個基礎,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徑。
立足傳統產業的河北建滔,在決定啟動年產80萬噸醋酸碳利用項目時,企業內部再次出現不同聲音。一部分人建議,復制原有的醋酸產線,以便節省投資、快速投產。
但管理層拒絕了這個提議,“必須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決不能再建一個十幾年前的產線”。
實踐又一次證明,傳統產業與新質生產力并不是對立的關系,關鍵在于通過技術賦能,使其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轉型,推動傳統產業在改造提升中脫“舊”向“新”。
跳出企業看產業。河北是傳統制造業大省,長期以來,鋼鐵、水泥、化工等產業比重較高。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傳統產業都是繞不過去的坎。
因地制宜,是基于對實際情況的深刻把握,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辯證唯物主義工作方法,本質上是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堅持從實際出發,正確對待取與舍、破與立。要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揚長避短,突出特色,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潛能和優勢,精心選擇發展賽道,實現錯位發展。要牢牢把握科技創新這一核心,讓新質生產力蓬勃涌動,走出一條符合本地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沒有一勞永逸的“新”,只有與時偕行、推陳出新的“新”。
推動鋼鐵、焦化等重點行業環保績效全面創A,實施“領跑者”企業培育行動……如今在河北,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老樹發新芽”,重獲競爭優勢。
相信在未來,這樣的精彩故事會越來越多。(文/本報記者 周聰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