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提出“雙碳”目標后,煤炭行業成為阻礙碳中和目標實現的“眾矢之的”。中國礦業大學教授張博近日在太原舉辦的煤炭綠色低碳發展高峰論壇上語出驚人,他認為:煤炭行業并沒有面臨著嚴峻的形勢,相反,煤炭行業正處于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機會與挑戰并存
20世紀80年代以來,科學界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刻,IPCC已先后發布5次評估報告,每次均比上一次更加肯定認為活動是造成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2015年達成的《巴黎協定》要求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之內,努力控制在1.5℃之內。也就意味著,如果將全球變暖幅度控制在2℃以內,需要在2070年左右在全球范圍內實現碳中和;如果要實現1.5℃以內的目標,那就要在本世紀中葉實現碳中和。據張博介紹,截至2020年底,全球已有127個國家承諾碳中和。
2019年我國煤炭發電量在全球占比高達50.2%,因此,在張博看來我國能源轉型是十分迫切的。而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決定了能源系統的碳排放強度較高,其中煤電、工業用煤是我國煤炭消費的主要碳排放源。在“雙碳”目標下,煤炭行業更是成為了轉型的重點。
張博認為在“雙碳”目標對我國煤炭行業發展既提供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
在機遇方面,煤炭行業科技創新發展十分活躍,未來30年先進發電技術、碳封存與利用技術、化石能源碳循環與利用工程技術等有望實現重大突破,將有效助力煤炭消費的碳減排;主動介入參與碳交易市場、碳金融業務,利用地面和地下空間發展礦區農林業和新能源產業等具有較高的可行性;“雙碳”目標將倒逼全社會消費側用煤效率提升,有助于減少煤基資源開發利用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
在挑戰方面,新能源技術發展迅速,核電、風力發電和光伏發電等新能源產業初具規模,且保持高強度裝機增速,發電成本不斷下降,經濟性不斷提升,加之綠色低碳能源優勢,新能源競爭力斷增強;隨著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加速提升,煤炭資源優勢下降,劣勢更加明顯,也將隨之迎來一系列新的挑戰問題。而當前對潔凈煤技術突破和創新速度的要求也持續提升;碳中和背景下煤炭領域人才培養、高校招生和招工用人等將受到極大的影響,出現專業性才缺口的可能性大,裝備制造、維修、技術服務等煤炭關聯產業鏈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也將受到影響。
未來煤炭發展分為三個時期
近兩年,數十家國內外研究機構對中國能源消費、能源結構和碳排放量開展了大量預測研究,提出了實現碳中和的不同方案。綜合現有預測方案的普遍認識是,我國能源相關碳排放2025- 2030年間達峰,峰值98-111億噸,均值104億噸,并可能提前實現達峰。張博認為,未來煤發展空間主要決定于不同能源品種競合關系的演化進程張博將未來四十年,煤炭行業發展趨勢分為三個階段并根據不同階段的特點提出了相應的發展策略:
2021年-2030年前期(準備期):重要戰略窗口期,即碳達峰前10的準備期。煤炭消費趨勢進入平臺期。
此時應采取的策略:提高經濟效益,加快收益回收,超前謀劃發展與轉型協同布局,實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碳減排路徑。
2031年-2050年中期(磨合期):與新能源在技術、碳匯、占比等方面的競爭與合作共存期。煤炭消費趨勢持續下降,但下降速度難確定。
此時應采取的策略:加強現金燃煤發電與碳封存、利用能力,降低燃煤發電碳排放水平,推動煤炭行業與碳匯能力建設。
2021年-2060年后期(完成期):實現轉型發展,碳中和任務完成期。煤炭消費趨勢下降到相對穩定的水平。
此時應采取的策略:突出煤炭的原料屬性與安全應急保障屬性,轉型打造多元化的新市場和新經濟特色。
“雙碳”目標下,應該這樣做
張博指出,根據國家碳中和目標,全球眾多知名企業紛紛制定碳中和目標年份。國際上,主要能源巨頭均在艱難轉型。全球石油巨頭定位未來二三十年內油氣仍將是全球主力能源。埃克森美孚公司認為,按照IEA新政策情景,未來20年約需要21萬億美元的新增油氣投資,其中15萬億集中在上游油氣領域。同時,身處能源轉型最積極地區的歐洲三大石油公司BP、殼牌和道達爾,均已發布2050年凈零排放的發展戰略。
在國內,大型能源企業均在積極謀劃轉型。張博認為,能源行業即是實現碳中和最關鍵的影響因素,也是最有能力的踐行者,除國電投、三峽集團、華電集團等企業明確碳達峰時間外,中石油、中海油、國家能源集團等企業都在展開碳達峰碳中和頂層設計,研究制訂公司碳減排路線和碳中和目標方案。
相對非煤企業的迫切轉型,張博認為當前煤炭企業首要工作是穩住陣腳,在穩定發展主營業務的同時,革新煤基能源發展模式。他認為未來煤炭企業主要有煤炭智能開發、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煤炭清潔高效轉化和煤基能源四大發展方向。
“雙碳”目標下,張博對煤炭行業發展提出以下五點建議:
一、加強頂層設計,明確未來發展的減排目標、實施路徑與行動方案;二、實施全局性的節能減排,同等重視煤電之外的全產業鏈及全行業的碳減排;三、積極引導煤炭行業多元化發展,建立健全新形勢下企業轉型退出機制;四、做好煤炭行業的政策保障;五、強化中長期科技支撐與人才儲備。
除此之外,張博對國內煤炭企業轉型提出以下建議:
一、堅定向綜合礦業公司轉型。今后礦業會進入大規模整合期。建議延伸到其他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利用,形成新的業務增長點,開拓關鍵性、戰略性礦產資源,煤層氣、地熱、地下水、資源綜合利用等相關業務。助力煤炭企業向綜合礦業企業轉型;二、堅定向地下工程企業轉型。煤炭工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地下工程經驗,從探測、勘查、建井、運輸等各環節都可以深度參與;三、堅定向綜合能源企業轉型。化石能源與可再生能源融合發展將是主流,建議積極探索新的業務增長點,充分滲透到下游行業。開拓特種燃料、地熱、氫能、非常規天然氣、風電、光伏光熱生物質能源、儲能、燃料電池、水電、海外等業務。助力傳統化石能源企業向綜合能源企業轉型;四、堅定向數字化、智能化企業轉型。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所帶來的新的商業模式將改變傳統的能源企業生產經營方式。數字經濟推動傳統能源系統革新,能源數字經濟將推動重塑產業關系,新型能源基礎設施創新引領數字化轉型;五、堅定向新興產業轉型。積極探索新興產業增長點。開拓碳中和技術、生態環保、材料化工、文化旅游、農林牧漁、機械設備、碳資產管理等業務。
最后,張博表示煤炭工業是開采光明的事業!我國的煤炭行業是有著光榮的歷史、具有革命精神的工業。建國以來,國民經濟發展離不開煤炭消費貢獻;主要產煤省市的經濟引擎,也做了大量犧牲;煤炭科技是我國少數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領域。基于我國基本國情能情,我們必須用好煤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