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報記者 劉霞
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研發出一種新型太陽能“人造樹葉”。這是一種生物混合裝置,融合了有機半導體與生物酶,能模擬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CO2)和陽光高效轉化為甲酸鹽等有價值的化工原料。該裝置不僅耐用、無毒,且完全不依賴化石燃料,為綠色化學工業開辟了新路徑。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新一期《焦耳》雜志。
化工行業的碳排放量約占全球總量的6%。科學家正致力于推動化工行業“去化石化”,構建可持續的綠色化工體系。 劍橋大學研究團隊長期專注于“人造樹葉”技術,旨在利用陽光直接生產碳基燃料與化學品,擺脫對化石原料的依賴。但此前多數設計存在短板:有的依賴合成催化劑,穩定性差;有的采用無機半導體,不僅吸光效率低,還可能含有鉛等有毒元素。 此次突破在于開發出一種混合裝置,將吸光有機聚合物與細菌酶有機結合,將陽光、水和CO2直接轉化為甲酸鹽。甲酸鹽可用于石油鉆井液、香精合成、醫藥中間體制備以及有機催化反應等多個領域。 測試結果顯示,該裝置不僅電流輸出高,電子轉化效率也接近完美,持續運行時間超過24小時,遠超以往設計的耐久度。 新裝置兼具兩大優勢:有機半導體可調控、無毒;生物催化劑則具備高選擇性與高效率。這是有機半導體首次作為光捕獲組件應用于此類生物混合系統,標志著新一代環保“人造樹葉”邁出關鍵一步。 團隊認為,這一成果證明,太陽能設備完全可以實現高效、耐用、無毒與可持續的完美結合,有望成為未來生產綠色燃料與化學品的重要平臺。他們計劃進一步優化設計,延長設備壽命,并拓展其合成更多類型化學品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