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膜產業新質生產力
我國在膜技術領域已經實現了多項創新,成為全球膜產業規模和市場規模最大的國家之一,但仍有很多膜技術應用領域的“膜”咒尚未打破。加快新型膜材料的開發是當前膜科學領域的研究難點和前沿問題,也是加快形成膜產業新質生產力的關鍵。11月22日召開的2024水業可持續發展大會上,多位專家介紹了當前膜技術創新研發的重點領域。 膜技術發展勢頭迅猛 中國膜工業協會理事長鄭根江指出,膜技術是當前公認的最先進的分離技術之一。多年來,我國膜技術及產業取得了快速發展,初步形成了膜與膜材料、膜裝備、膜工程、膜配套設備和膜系統運維協同發展的產業鏈條。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年底,我國涉膜企業達2500多家,實現膜工業總產值4384億元,連續多年保持12%的增長率,總產值約占全球總產量的30%。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膜產業規模和市場規模最大的國家之一。 中國工程院院士侯立安表示,我國高度重視膜技術發展,長期將膜產業寫入國家戰略。目前,我國膜產業已經初步形成完備的工業體系,并逐步融入全球市場,進入規范、有序、快速發展的階段。 “膜技術的成熟與發展,為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了產業支撐,特別在水處理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截至2024年,我國已建海水淡化工程150多個,產水規模235.7萬噸/日;已建規模型各類膜法工業廢水資源化工程700多個,年處理能力達75億立方米;各類膜法工業用水凈化工程上萬個,凈水能力達200多億立方米。膜技術已成為我國水處理的主流技術和水業發展的重要支撐。”鄭根江介紹說。 多項“膜”咒尚未打破 我國膜技術近年來實現了多項創新。 在理論研究層面,我國科學家將“圖靈理論”引入到聚酰胺分離膜形成過程的機理闡釋,提出利用單體擴散行為精準調控脫鹽納微結構的新路徑;開展魚類表面抗黏附特性仿生研究,發現局部荷電平衡自由水合現象,提出膜表面荷電平衡抗污染機制。 在技術應用領域,我國企業攜先進技術進入半導體超純水制備賽道,目前已成為全球第三家、國內唯一的芯片制造用超純水分離膜供應方;浙江舟山已建成國內單機規模最大海水淡化工程。 據杭州水處理首席顧問楊波介紹,國內石化行業最大的膜法海水淡化工程——浙江某膜法海水淡化項目,整體產水量達日產25萬噸,已于2021年5月全面建成投入運行,整體工藝由海水一級預處理、海水二級預處理、海水反滲透淡化系統、淡水反滲透系統以及配套輔助系統組成。系統中的V型濾池、臥式機械過濾器、海水淡化單機規模都創造了國內之最。該項目是“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面向規模化應用的膜法海水淡化關鍵技術及裝備開發與示范”的示范工程,最終系統噸水成本接近3元,制水能耗和成本同比下降10%以上。 “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我國膜技術發展到現在還有很多‘膜’咒尚未打破。”侯立安院士介紹說,在膜形成及服役過程機理方面,膜構效關系的傳統認知有限,難以突破選擇性和滲透性的博弈效益,易消耗大量能源;在應用環境方面,水處理工藝的水質較為復雜,傳統膜材料無法有效解決極端環境中的過濾技術難題,高端水處理膜可控制備難,多領域應用因此遭遇發展瓶頸;在使用壽命方面,長期使用不但會縮短膜的使用壽命,影響膜的分離性能,而且易發生濃差極化和膜污染,增加運行成本。此外,膜系統還存在減污降碳協同發展矛盾、分離過程伴生固廢處置等問題。 開發新型膜材是重點 侯立安院士表示,開發材料用料少、選擇性高、透過性好、耐污染性強的新型膜材料是當前膜科學領域的研究難點和前沿問題,也是加快形成膜業新質生產力的關鍵。 當前,科學界正在研究的新型膜材料包括金屬有機共價框架材料、有機共價框架材料、石墨烯、碳納米管、分子篩和類水滑石等。“當然,除新型膜材料的開發外,新型成膜機理和分離機制也要同步進行研發。”侯立安院士強調。 具體看來,含納米顆粒的混合基質膜、有機共價框架膜、吸附分離膜等新型分離膜能夠構建含納米通道的超薄分離層,展現出遠超傳統聚合物膜對新污染物的分離性能。碳納米管、活性炭等碳納米材料可以活化過硫酸鹽,選擇性降解新污染,提高對污染物的去除效率。這些納米功能材料在膜分離、高級氧化、吸附等去除技術中的應用,能夠實現對水中新污染物的高效去除,提升去除工藝的運行時間。 在增強膜抗污染能力上,從膜污染機理角度著手的兩性離子耐污染反滲透膜,可以減弱膜與污染物間的相互作用。這種膜以超支化聚乙酰亞胺與丙烯酸為原料構建兩性離子結構,對于帶正負電荷的污染物表現出優異的耐污染性能,結構層含有自由水合層也提高了膜通量和截留率。從殺菌抑菌角度入手的新型群體感應抑制劑抗生物污染改性膜,則通過添加群體感應抑制劑來阻斷細菌之間的自誘導,從而控制生物絮凝,具有高效、低毒、降低菌體耐藥性的特點,可降低膜表面微生物增殖和代謝組分。 鄭根江表示,我國膜產業正處在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的關鍵時期,綠色化、低碳化、智能化是發展趨勢,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材料技術以及先進制造技術等跨學科交叉、融合也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侯立安院士認為,針對高滲透性反滲透膜技術的應用限制,需要重新設計模組件,但膜材料各種各樣,制膜研究的成本也有限。基于不同建模方法的膜材料性能預測輔以人工智能尋優算法,有望成為識別具有潛力膜材料的有效方式。此外,在重視新型膜技術應用的同時,也要加強濃縮水的處理,還要重視回用或綠色化處置廢棄膜組件,防止二次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