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醫學科學院、天健先進生物醫學實驗室(鄭州大學)研究員楊秋霞,致力于尋找化學和生物學的結合點,合成了一種核酸分子熒光探針用來追蹤脂肪細胞內部脂滴與其他細胞器的相互作用過程。近日,該項目進入驗證階段。
一心想著怎么把書讀好 1995年,楊秋霞出生在河南周口的一個農村家庭里。楊秋霞上學前班時只有五歲。有年冬天天降暴雪,厚厚的積雪高過膝蓋,奶奶頂著嚴寒冒著風雪背她去上學,這令楊秋霞印象非常深刻,也觸動了她。從那時起,小小的她就一心只想著怎么把書讀好,考上好大學。 2013年9月,她如愿考上了蘭州大學。2017年本科畢業,她成功獲得保研資格,以直博生的身份進入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學習。在之后兩年的博士后時光里,她在化學領域先后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申請獲得3個國家級項,包括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等,并獲得1項專利。 給藥物分子裝上“子彈頭” 楊秋霞的研究領域是用核酸適體進行腫瘤的靶向治療。目前,腫瘤治療的一種重要方式就是化療。但化療會存在脫發、流鼻血等毒副作用,導致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就是化療藥物沒有靶向性,對腫瘤細胞和正常細胞的識別準確度不高,藥物在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殺死了很多正常細胞。 楊秋霞的研究就是要解決這樣的難題。“利用核酸適體與不同的靶標發生特異性結合,給一些藥物分子裝上‘子彈頭’,使其具備定向巡航的功能,及時識別腫瘤細胞,把藥物定向帶到病變部位。”她介紹道。 科研過程中,她幾乎每天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化合物合成不出來,實驗結果與預期相反,細胞狀態不好等等。對楊秋霞來說,科研中遇到困難簡直是“家常便飯”,但她有“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勇氣。 “科研就是一次次的失敗與繼續嘗試的過程。在這個神奇而又充滿魅力的領域,我對科研充滿干勁兒。”她經常在實驗室一待就是一整天,困了就趴在休息室的桌子上,小憩一下又接著進實驗室繼續工作。 功夫不負有心人。圍繞這一研究方向,楊秋霞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2022年,她在中國科學院教授譚蔚泓的帶領下,與同事一起開發出全球首款基于核酸適體的抗原檢測試劑盒。該試劑盒的準確率為99.9%,并順利完成產品定型,獲得專利和歐盟CE認證。 用化學知識研究基礎課題 作為一名河南人,楊秋霞畢業之后還是想回家鄉工作。“我是化學出身的,我對化學與生命科學交叉的方向很感興趣,想做交叉領域,用化學的知識去研究生命科學領域的基礎課題,看是否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楊秋霞說。 在朋友介紹下,她得知鄭州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李蓬教授在鄭州大學組建了天健先進生物醫學實驗室,主攻代謝性疾病的研究,正好天健先進生物醫學實驗室可以提供充足的科研條件。于是,鄭州大學成了她的第一選擇。 加入李蓬課題組以后,楊秋霞積極尋找化學和生物學的結合點,嘗試使用化學工具來研究生物學問題。她利用之前所從事的功能核酸研究,與代謝性疾病相結合,開發了一種基于核酸分子的標記技術,用于繪制細胞膜表面蛋白質相互作用圖譜。她還合成了一種核酸分子熒光探針用來追蹤脂肪細胞內部脂滴與其他細胞器的相互作用過程,目前正在驗證階段。 今年4月,鑒于楊秋霞取得的成就,經過學校推薦,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組織專家評審,楊秋霞以過硬的業績條件順利通過,成為鄭州大學最年輕的正高職稱獲得者之一。接下來,她打算繼續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代謝性疾病的研究中,開發出新技術去探索疾病發生發展機制,為藥物開發提供新靶點和新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