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D打印的白色塊狀材料,內有彎曲通道,可以引導光散射。圖片來源:格拉斯哥大學 本報訊(記者沈春蕾)近日,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可以使光線自行拐彎的技術。該技術靈感來自云層散射陽光,未來有望推動醫學成像、電子冷卻、核反應堆設計等進一步發展。11月1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物理》。 據介紹,該技術原理與云、雪和其他吸收光的白色材料的反射原理類似,一旦光子撞擊到這類材料的表面,它們就會向各個方向散射,且幾乎無法穿透材料或者沿著原路反射。例如,當陽光照射到一片由水滴組成的積雨云上時,它會從頂部反彈,使這部分云層看起來是明亮的白色,而由于到達云層底部的光線太少,以至于這部分看起來是灰色的。 “這些反彈的光子會向四周彈跳,試圖用各種方法進入材料內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教授丹尼爾·法喬(Daniele Faccio)說,“最終,光子還是無法進入,并被反射回來。這就是散射。” 為了還原這一過程,研究團隊用3D打印技術打印出不透明的白色塊狀材料,同時在物體內部留下一些薄薄的透明樹脂隧道。當光線照射到白色塊狀材料時,會進入這些隧道并發生散射,就像光線照射在雪或云上發生反射一樣。研究團隊利用這一方法制備了一系列塊狀材料,以有組織地引導光線通過。 據了解,這些3D打印的物體在功能上類似于光纖電纜,但這兩者的工作原理有根本上的不同。光纖電纜通過內部不斷反射來引導光傳輸,當光試圖離開電纜內部的塑料或玻璃芯時,它們會撞擊另一種折射率較低的材料,并被反射回內部。用這種方式,光可以一次傳輸幾公里,甚至拐彎。 研究人員表示,與沒有透明隧道的實心塊狀材料相比,他們制備的塊狀材料將透光率提高了兩個數量級以上,還允許光線自行拐彎。雖然這種材料比光纖效率低很多,很難實現光纖所能達到的遠距離傳輸,但這種材料的優勢在于簡單且便宜。 讓光彎曲還可以在現有的半透明物體的隧道里實現,如脊柱中的肌腱和液體,為開展醫學成像提供了新方法。法喬說,其在冷卻系統和核反應堆等一系列工程應用中也有用武之地。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67-024-02665-z 《中國科學報》 (2024-11-06 第3版 領域)
3D打印的白色塊狀材料,內有彎曲通道,可以引導光散射。圖片來源:格拉斯哥大學 本報訊(記者沈春蕾)近日,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可以使光線自行拐彎的技術。該技術靈感來自云層散射陽光,未來有望推動醫學成像、電子冷卻、核反應堆設計等進一步發展。11月1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物理》。 據介紹,該技術原理與云、雪和其他吸收光的白色材料的反射原理類似,一旦光子撞擊到這類材料的表面,它們就會向各個方向散射,且幾乎無法穿透材料或者沿著原路反射。例如,當陽光照射到一片由水滴組成的積雨云上時,它會從頂部反彈,使這部分云層看起來是明亮的白色,而由于到達云層底部的光線太少,以至于這部分看起來是灰色的。 “這些反彈的光子會向四周彈跳,試圖用各種方法進入材料內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教授丹尼爾·法喬(Daniele Faccio)說,“最終,光子還是無法進入,并被反射回來。這就是散射。” 為了還原這一過程,研究團隊用3D打印技術打印出不透明的白色塊狀材料,同時在物體內部留下一些薄薄的透明樹脂隧道。當光線照射到白色塊狀材料時,會進入這些隧道并發生散射,就像光線照射在雪或云上發生反射一樣。研究團隊利用這一方法制備了一系列塊狀材料,以有組織地引導光線通過。 據了解,這些3D打印的物體在功能上類似于光纖電纜,但這兩者的工作原理有根本上的不同。光纖電纜通過內部不斷反射來引導光傳輸,當光試圖離開電纜內部的塑料或玻璃芯時,它們會撞擊另一種折射率較低的材料,并被反射回內部。用這種方式,光可以一次傳輸幾公里,甚至拐彎。 研究人員表示,與沒有透明隧道的實心塊狀材料相比,他們制備的塊狀材料將透光率提高了兩個數量級以上,還允許光線自行拐彎。雖然這種材料比光纖效率低很多,很難實現光纖所能達到的遠距離傳輸,但這種材料的優勢在于簡單且便宜。 讓光彎曲還可以在現有的半透明物體的隧道里實現,如脊柱中的肌腱和液體,為開展醫學成像提供了新方法。法喬說,其在冷卻系統和核反應堆等一系列工程應用中也有用武之地。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67-024-02665-z 《中國科學報》 (2024-11-06 第3版 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