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崔雪芹)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趙俊杰團隊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褶皺金屬有機框架(MOF)薄膜,實現了薄膜制造過程與功能化集成的解耦,賦予了這類材料更具想象空間的應用方式,為其在分離膜、柔性電子等領域的集成應用開辟了新路線。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科學》。
MOF是一類新興的多孔晶體材料,但MOF粉末難溶又難熔、薄膜又硬又脆,使這類材料成型加工極為困難。趙俊杰團隊找到一種巧妙的方法,讓MOF薄膜形成“褶皺”結構,在增加其活性表面的同時賦予其出色的形變能力,改變了MOF薄膜“一拉就斷、一掰就碎”的命運。 受圖靈理論的啟發,研究團隊提出限域界面合成的方法。他們在原子層沉積(ALD)的氧化鋅表面添加聚合物覆蓋層,構筑一個限域反應空間。在這個空間內,合成MOF的反應試劑自上而下擴散,氧化鋅表面釋放的堿性水解產物自下而上擴散,從而形成一組相向運動的化學行波。 研究團隊在實驗中通過改變反應試劑的濃度、聚合物覆蓋層的厚度,制備出5類共13種圖靈圖案,獲得了形貌可調的褶皺MOF薄膜。這些圖案涵蓋了經典的迷宮狀條紋、點狀、環狀等多種圖靈圖案類型,與自然界中海鰻、箱鲀、豹等動物的斑紋十分相似。 引入褶皺結構不僅大幅增加了MOF薄膜的有效表面積,還賦予了MOF薄膜出色的柔韌性,使其能夠承受高達53.2%的應變而不被破壞。而MOF本體能夠承受的應變常常不超過0.3%。褶皺MOF薄膜優異的力學性能使MOF材料能像貼紙一樣,輕松實現在不同基底之間的轉移。研究人員將其轉移到有機玻璃、多孔陶瓷、金屬電極等多種基底上,發現薄膜的結構和性能得到完好保留。 通過這種靈活轉移的加工方式,研究團隊制備出基于MOF材料的氣體分離膜,實現了氫氣/二氧化碳的高效分離。他們還將褶皺MOF薄膜轉移到柔性電極上,制造出可彎曲的濕度傳感器。這兩種應用場景展示了MOF薄膜即插即用的巨大潛力。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dn8168 《中國科學報》 (2024-08-12 第1版 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