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記者從北京科技大學獲悉,該校陳克新研究員團隊聯合北京工業大學王金淑教授團隊、香港大學黃明欣教授,在全球范圍內首次實現陶瓷的室溫大變形拉伸塑性。這一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當天的《科學》上。
據介紹,先進陶瓷材料因具有耐高溫、耐腐蝕、硬度高、密度低等優異性能,已成為許多高新技術領域發展的關鍵材料。但是陶瓷材料本征脆性引發的可靠性差,嚴重制約了陶瓷材料的進一步發展。因此,陶瓷材料增韌和增塑的研究一直是該領域難度最大、最具挑戰性的課題之一。 陳克新研究團隊一直致力于塑性陶瓷方面的研究,曾成功實現了共價鍵氮化硅陶瓷的室溫壓縮塑性,使得陶瓷的形變量高達20%,將其壓縮強度提高至原來的2.3倍,相關成果于2022年發表于《科學》。 近日,陳克新研究團隊在實現陶瓷壓縮塑性的基礎上,與合作者首創性地提出了向金屬“借位錯”的策略,進一步實現了陶瓷的大變形拉伸塑性。陶瓷的拉伸形變量可達39.9%,強度約為2.3GPa,顛覆了人們關于“陶瓷不可能具有拉伸塑性”的一貫認知。 眾所周知,陶瓷材料很難像金屬一樣產生塑性變形,這是由陶瓷材料的化學鍵屬性決定的。由于極強的離子鍵或共價鍵特性,使得陶瓷內的位錯形核能極高。因此,通常情況是,陶瓷材料在產生位錯并發生塑性變形前,就已經早早發生了斷裂失效。 針對這一難點,研究團隊首創性地提出了一種“借位錯”思想,即如果將金屬中的位錯“借”給陶瓷,那么就可以有效地克服陶瓷中位錯形核難的問題。一旦陶瓷內存在大量的位錯滑動,那么陶瓷就有可能像金屬一樣具有塑性。 但是,金屬位錯在遷移到金屬-陶瓷相界面處時通常會在界面處釘扎聚集,因此金屬位錯很難成功地被“借”到陶瓷內部。大量的金屬位錯塞積反而會導致金屬-陶瓷界面的開裂,加速材料的失效。 為此,研究團隊在金屬和陶瓷之間設計了一種有序結合的共格界面,該界面通過化學鍵結合的方式,有效地提高了界面的結合強度,從而確保界面不開裂。與此同時,該有序界面還保證了金屬-陶瓷晶面的連續性,該種連續的晶面可以有效降低位錯傳遞的勢壘,使金屬位錯可以輕松地“借”到陶瓷內部。這種有序界面可以實現金屬位錯源源不斷地向陶瓷內傳遞,從而使“借位錯”的陶瓷具有了像金屬一樣的拉伸塑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