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華大學紡織學院許福軍教授團隊在吸波復合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 碳納米管/環(huán)氧泡沫吸波復合材料 雷達吸波材料(RAM)可以將入射電磁能量轉化為歐姆損耗,實現(xiàn)雷達隱身,已在許多先進飛機上得到應用。理想的RAM應具有吸收帶寬、重量輕、機械強度好的特點。三維機織間隔復合材料(3DWSC)具有多維性和可嵌入性的特點,是作為高性能電磁波吸收材料的理想設計平臺。 以碳納米管作為材料介電性能調(diào)控因子,制備介電性能可調(diào)控的碳納米管/環(huán)氧樹脂泡沫,并以三維機織間隔織物作為骨架,開發(fā)兼具承載能力的三維機織間隔織物增強碳納米管/環(huán)氧泡沫復合材料。該復合材料力學性能優(yōu)異,在30J能量的沖擊下仍保持完整結構。 不同含量的碳納米管摻雜到環(huán)氧樹脂發(fā)泡體系當中制備碳納米管/環(huán)氧樹脂泡沫,其介電常數(shù)和介電損耗隨著碳納米管填料含量增加近乎線性增長,可實現(xiàn)對其介電性能的定量調(diào)控。 在30J沖擊能量下,以碳納米管/環(huán)氧泡沫制備的吸波復合材料的吸收能量為26.83J。與普通的三維機織間隔復合材料相比,吸收的能量提高了85.0%,并能夠保持完整結構而不出現(xiàn)明顯破壞。 根據(jù)Dallenbach吸波原理,開發(fā)的吸波復合材料在4-18GHz的頻率范圍內(nèi)具有5.5GHz的有效吸收帶寬(RL<-10dB),在5.5-18GHz頻率范圍內(nèi),吸收率可達70%以上。相同尺寸的吸波復合材料在10GHz時的雷達散射面積(RCS)僅為碳纖維復合材料的1%。 該成果以“三維編織間隔織物增強碳納米管/環(huán)氧泡沫復合材料復合介電常數(shù)建模”(Modulation of complex permittivity of carbon nanotubes/epoxy foam composites reinforced by three-dimensional woven spacer fabric)為題,發(fā)表于《復合材料結構》(Composite Structure)雜志。 吸波材料有什么用? 吸波材料定義、作用 吸波材料是指可吸收、衰減空間入射的電磁波能量,并減少或消除反射的電磁波的一類功能材料,一般由基體材料和損耗介質(zhì)復合而成。通過小的極性分子,吸收消耗掉微博的能量。根據(jù)電磁波在介質(zhì)中從低磁導向高磁導方向傳播的規(guī)律,利用高磁導率鐵氧體引導電磁波,通過共振,大量吸收電磁波的輻射能量,再通過耦合把電磁波的能量轉變成熱能。 電磁波在材料里感應產(chǎn)生電流,電流在材料內(nèi)部傳輸受阻而轉化為內(nèi)能。電導率越大,載流子引起的宏觀電流越大(電場引起的電流和磁場引起的渦流)有利于電磁能轉變?yōu)闊崮堋?/span> 吸波材料主要以鐵氧體為基材的屏蔽膜,它主要功能以吸收耦合電磁波防止電波的疊加,消除智能電子系統(tǒng)內(nèi)的多余電波,可將吸波材料裁剪成型,并貼復在觸摸板背面或排線上抗電磁干擾EMI優(yōu)化觸摸屏的性能。 吸波材料原理 1、吸波材料原理是以磁性微波吸收劑為主體,把電子設備的電磁波以絕緣損耗、磁損耗和阻損耗等方式轉換成熱能來達到降低電磁輻射的作用,具有高導磁率、可選擇頻段寬等特點,并可針對特定頻段定向開發(fā)。 2、吸波材料在10MHz~6GHz范圍內(nèi)具有良好的吸收特性,可避免二次反射造成的電磁干擾或泄漏。產(chǎn)品主要為吸波貼片類型,也可根據(jù)客戶需求加工成各種形狀。吸波材料可用在筆記本電腦、手機、通訊機柜等的電子設備腔體內(nèi)部。 3、吸波材料對電磁波吸收效果好,吸收頻率寬,可根據(jù)客戶要求頻段進行客戶化定制產(chǎn)品,厚度薄性價比高,用途及適用范圍廣泛。 碳納米管吸波材料簡述 碳納米管作為一維納米材料,因其特殊的結構、優(yōu)良的化學穩(wěn)定性、良好的導電性能、優(yōu)異的機械性能及納米材料特有的納米效應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從電磁波吸收方面來看,碳納米管由于其導電性和作為一維納米材料所具有的表面效應、小尺寸效應、量子尺寸效應、宏觀量子隧道效應,因而顯示出很強的寬帶微波吸收性能,已成為新型吸波收材料研究熱點之一。碳納米管是一種電損耗型的吸波材料,大量的研究工作十分關注碳納米管改性以提高其磁學性質(zhì),從而改善其阻抗匹配,提高電磁損耗,并最終達到更好的吸波效果。 吸波材料應用 1、可用在筆記本電腦、手機、通訊機柜等的電子設備腔體內(nèi)部。 2、可以降低各種電子設備的輻射和噪音。 3、可減少低頻間的耦合傳導輻射干擾、減少低頻回波干擾 4、可降低屏障框內(nèi)的內(nèi)部EMI(共振、串擾)。 5、應用到芯片與散熱模塊之間。 6、應用之EMI/RFI:EMI(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直譯是電磁干擾。電磁干擾三要素:干擾源、干擾傳播途徑以及敏感設備。擾源是指產(chǎn)生電磁干擾的電子設備或系統(tǒng),干擾傳播途徑包括線纜,空間等,敏感設備是指易受電磁干擾影響的電子設備或系統(tǒng)。發(fā)射頻率干擾(RF Interference):射頻是一種高頻交流電,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電磁波。射頻干擾就是電磁波所帶來的干擾。如果兩個頻率相差不多的電磁波會同時被接收機接收造成干擾。 在離發(fā)出臺近的地方會有諧波干擾。干擾其他的接收設備。在相同頻率的電磁波可干擾電臺。 原文鏈接:https://www.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30271.html 來源:賢集網(wǎng)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yè)轉載請聯(lián)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yè)轉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