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科技的進步極大豐富了人們的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現代科技也更多地運用到電影當中,2015年火爆全球的影片《火星救援》,男主角為了在火星生存,采用無土栽培技術培育蔬菜,最終獲救。
不為大眾所熟知的是,以農用巖棉為無土基質的栽培方式是目前全世界最流行的無土栽培方式。提到巖棉,大家都不會陌生。這種無機外墻外保溫材料以其優異的防火保溫特性成為國際上公認的“第五常規能源”中的主要節能材料。在建筑上每使用1噸巖棉制品進行保溫,一年至少可節省相當于1噸石油的能量,符合低碳、節能、減排趨勢。
巖棉具有很好的透氣性和保水性,經過1600攝氏度的高溫提煉,無菌、無污染。工業巖棉和農用巖棉,由于使用功能不同,在原料選用、加工工藝、內部結構等方面都有顯著的差別,因此生產栽培中強調使用專業的農用巖棉,反對用工業巖棉代替。
在本報8月6日頭版頭條文章《沙井驛鴻盛 實力鑄盛名》中,就曾提到沙井驛鴻盛廠區在用巖棉無土栽培示范項目及巖棉集成房屋方面積極探索,采用巖棉無土栽培的西紅柿產量喜人。
吸水保水
擴展農業生產空間的“綠科技”
巖棉與土壤相比具有諸多特點,其中最顯著特點就是具有極強的吸水性和保水性,能保證植物更容易吸收養分,并且巖棉本身具有的孔隙度能讓植物根系充分與空氣接觸,保水的同時根部不會潰爛。另外由于巖棉是由天然巖石構成,本身具有惰性,不含有毒物質,也不會滋生細菌蟲害。在提高產量的同時保證了蔬果的品質。
巖棉栽培是將植物栽植于預先制作好的巖棉中的栽培技術。巖棉是由60%的輝綠巖,20%石灰巖和20%的焦炭,在1600攝氏度的高溫下熔化,噴成0.005毫米的纖維,并壓成塊,使其重量為77千克/立方米~80千克/立方米而成的無機固體基質。巖棉栽培是一種無土栽培模式,巖棉體就是“土壤”,養料通過供給管道提供給植物,植物從來不施雜亂的肥料,只“喝”配兌好的營養液,它們不再扎根泥土,也會減少病蟲害的侵蝕。
無土栽培采用現代智能化控制,脫離了土壤的限制,擴展了農業生產空間,科學營養液配比使農作物可在很多意想不到的地方進行生產。隨著國民經濟的提高和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巖棉無土栽培技術不單單只是適用于大面積農業栽培,平常百姓也能將綠色植物、花卉,蔬菜水果搬進自己的陽臺、臥室,讓冰冷、枯燥的鋼筋混凝土房子變的多姿多彩,怡情養性。
提質增產
讓好技術真正發光發熱
現代無土栽培技術配合智能溫室,能通過對植物整個生長環境的精準控制,大幅度減少農藥的使用,甚至不使用農藥,不僅能提高品質與產量,而且還能有效降低農殘及重金屬對人體的危害,保證食物的綠色、健康。但是由于技術及產量的原因,目前巖棉無土栽培技術并沒有得到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具體來說,主要原因體現在以下兩點:
缺乏管理和巖棉種植技術,制約了巖棉栽培的推廣。現代的園藝設施應有現代化的園藝栽培技術與之配套,才能充分發揮先進設施和優良品種的增產潛力。巖棉種植中的核心技術是水分管理和養分管理,這是一套精準的管理技術,通過它可以有效地控制根系的生長,實現植株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平衡,達到控制收獲時間和產量的目的。但國內與進口農用巖棉成套引進的這項技術并沒有真正掌握。
產量不高是限制效益的最主要因素。巖棉種植的產量不高是這一技術推廣的主要障礙。與荷蘭、日本巖棉種植的西紅柿產量50千克/平方米~80千克/平方米,黃瓜40千克/平方米~50千克/平方米相比,我國巖棉種植的西紅柿產量18千克/平方米~22千克/平方米,黃瓜24千克/平方米~30千克/平方米,存在很大的差距。這種差距很大程度上是栽培技術和管理技術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