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聯水泥 、山水水泥等水泥企業,你推開一個辦公室,就一定有我們的學生在那。”濟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下稱濟南大學材料學院)院長楊萍對新材料在線®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
材料學院是濟南大學辦學歷史最長的院系,辦學歷史可以追溯到創辦于戰火紛飛的1948年的窯業學校。在建材材料被弱化的環境下,濟南大學材料人仍堅守這一傳統領域。
“建材領域的多個專業方向在全國高校也算比較普遍,而水泥是我們學校比較突出的一個專業,在選擇專業的學生看來,起點相對高一點。傳統建材,也是我們學院的傳承和積淀。”楊萍表示。
濟南大學大門
堅持傳統優勢
濟南大學材料學院以無機非金屬材料為重點、以先進建筑材料為優勢、以水泥與水泥基復合材料為特色,在先進建筑材料領域先后主持國家863項目、973預研項目、國家基金等省部級以上項目三十多項。
著眼優勢學科,濟南大學材料學院定位很清晰:堅持傳統材料與新材料并重、材料科學與工程并重的定位原則,提升學科競爭力,走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一體化的道路。
建校至今,學院學科從以傳統材料為主要方向,逐漸自90年代以后引進新材料學科帶頭人。2016年是學院新材料大跨越的一年,引進了5位學科帶頭人。
濟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大樓
學科方向設置上,突出重點并注重學科交叉,形成先進建筑材料、樹脂基復合材料、有色金屬及其復合材料、納米功能材料、電子材料、新能源材料等6個穩定研究方向。
楊萍院長說,在全國的第四輪高校學科評估當中,學科被評為B-,這意味著濟南大學材料學科排名在全國前30%—40%的位置,在山東排在了第二的位置。也這是說明了濟南大學材料學科的學科實力情況。
新材料在線®了解到,如今的濟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已經是山東省的一流學科,材料、化學、醫學和工程學,一起進入全球ESI前1%。人才方面,擁有教授34人,其中泰山學者攀登計劃1人,泰山學者4人,青年千人1人,山東省突出貢獻專家8人,國務院特殊津貼4人。
濟南大學風景圖
“我們現在有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爭創全國一流學科,這是一個長遠目標。在山東省的支持下,我們也正在做好‘十三五’的規劃及完成工作,這些目標都需要我們集體努力才能達到。”楊萍表示。
科研與服務互補
濟南大學材料人發揮卓越的智慧,在研究成果方面收獲頗豐。自主研發的硫鋁酸鋇鍶鈣水泥基材料在南水北調、青島海灣大橋等國家重點基礎工程中得到成功應用。水泥基壓電復合監測材料的研發,以監測性能優良、與混凝土相容性良好等優點,建立了基于水泥基壓電復合監測材料的在線監測系統,為大型混凝土結構的動態在線監測提供了新技術。新材料在線®了解到,該技術應用已在濟南104國道首上跨京滬高鐵公路橋梁、膠州灣跨海大橋等重要工程。超細電子纖維及制品產業化生產技術的研發并應用,突破了國外技術封鎖,解決了超細電子級玻璃纖維及電子薄布的技術瓶頸,填補了我國產品空白,推進了其軍工領域、網絡通訊、大飛機、高速列車等重大工程的應用。
上述只是濟南大學材料人推進成果轉化、服務行業企業的縮影。
此外,濟南大學設立濟南大學科技產業 園,幫助教師孵化研究成果及研究成果轉讓。
楊萍認為,教師在利用科研成果服務企業的同時,也能讓科研成果付諸實踐,推動科研發展,科研與服務兩者之間形成互補關系。
校園風景
創新不是“趕時髦”
“不管是傳統材料還是新材料,其創新不能走進死胡同。”濟南大學材料人在追求創新的路上不斷在摸索自己的方向,“創新不應該因為某個東西時髦就去做。”
濟南大學風景
要創新,首先得沉淀,這一執著在濟南大學材料人身上很好的體現了出來。以建筑材料為豪的濟南大學材料人沒有固步自封,仍然在這一領域不斷研究改進,尋求突破。
楊萍指出,傳統材料的創新一定要往產業化方向走,結合生產前沿去做;新材料則偏重于基礎研究,從其結構著手,開發新功能,新材料的特點是實現產業化相對較弱。
在濟南大學材料人看來,創新不意味著拋棄傳統,而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去做改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