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氯化鉀價格暫未作調整,基本延續了前期的價格,港口進口鉀貨源供應量充足,實際成交價東北市場略微偏高,近期以出貨為主。
國產鉀方面,鹽湖集團出臺了最新的四月份價格,官方報價維持不變,基準產品60%晶最新到站報價在2350元/噸,但完成任務返利優惠增大至50-70元/噸。港口鉀方面,港口進口鉀貨源供應量充足,貿易商控貨現象較濃,大顆粒貨源價格基本維持在2380-2480元/噸,俄紅報價2300元/噸。邊貿鉀方面,邊貿鉀4月計劃量有限,成交量較前偏好,走貨迅速,62%白鉀價格2200元/噸。
農業方面,受春耕需求拉動,東北鉀肥市場走貨迅速,成交良好。工業方面,下游工廠采購積極性不高,交投氣氛平淡。總體來看,近期收單情況一般,緩慢走貨中。
當前國內進口鉀市場價格小幅上漲,國產價格維穩,庫存相對充足,鹽湖也與近日出臺新的銷售價格,維持現價不變,而是加大返利效果,預計短期內,國內氯化鉀繼續維穩。
鉀肥工業穩重有進邁向高質量發展。面對環保安全趨嚴和常態化,不少企業積極從產量規模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增長型轉變,走綠色發展之路。2019年是我國建國70周年,是“‘更高質量開放’的新時代”,“一帶一路”、智能制造等都將成為行業發展的新契機,鉀肥工業將奮進新時代,在穩定國內鉀肥生產的基礎上,積極貫徹“走出去”戰略,全力開拓高質量發展之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國內鉀肥需求趨穩
2018年我國鉀肥表觀消費量1018.89萬噸(折K2O),與2017年相比基本持平。其中氯化鉀表觀消費量1425.79萬噸,同比下降1.40%;硫酸鉀消費量248.93萬噸,同比增長2.44%.2000年以前中國鉀肥需求主要依賴進口,對外依存度高達90%以上,其后隨著國內鉀肥產量的提高,再加上鹽湖資源開采技術成熟、投資風險小,生產成本低,利潤空間大,集體和私營資本也積極開發鹽湖鉀鹽資源,使得對外依存度不斷降低,至2018年降低為45%左右。雖然國產鉀肥需求還有增長的空間,但是,隨著“化肥使用零增長”行動方案的實現、土地休耕輪作制度與退耕還林還草的進行,今后我國鉀肥消費量會趨于穩定。預計2020-2025年可能會達到峰值,峰值期鉀肥需求可能達到1250-1300萬噸(K2O)。
鉀肥行業效益持續下滑
由于電力、天然氣、運輸等生產要素成本大幅度上漲,我國鉀肥行業經濟效益持續下滑。2018年,鉀肥行業總利潤率約1.79%,事實上從2016年起鉀肥已經進入了微利時代。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鉀肥行業主營業務收入344.62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2%;行業利潤6.17億元,同比大幅下降34.4%;主營業務利潤率為1.79%,同比下降3個百分點;統計局統計的59家鉀肥企業中,有19家企業虧損,虧損面為32.2%;虧損額24.88億元,同比增加103.9%.當前化肥行業形勢不容樂觀,2018年氮肥行業利潤105.53億元,磷肥行業利潤23.76億元,鉀肥行業利潤6.17億元,同比大幅下降34.4%,已經跌到歷史最低水平。
2019年鉀肥行情發展
氯化鉀方面,國內氯化鉀產量有限,目前國內氯化鉀供應主要來自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和格爾木藏格鉀肥有限公司等資源型企業,產品供應較為穩定且產量還不能完全滿足國內需求。對于國內氯化鉀市場而言,我國每年需要從國外進口氯化鉀700-800萬噸,仍存在將近50%的缺口,同時我國國產鉀肥價格相比較國際鉀肥價格,仍處于高位,加之進口鉀肥有10%的增值稅,因此即使氯化鉀出口關稅取消,國產氯化鉀出口以及進口氯化鉀轉口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甚至不可能。硫酸鉀方面,出口關稅取消短期內對加工型硫酸鉀企業利好,且出口量將增加,但不會造成鉀資源的大量流失。尤其在硫酸鉀整體需求提升不足、新增產能不斷增大、資源型硫酸鉀不斷壓縮曼海姆硫酸鉀市場份額的情況下,現貨供應過剩問題不斷凸顯,部分加工型硫酸鉀企業因此長期虧損。2019年鉀肥出口關稅取消,打破了高額關稅控制加工型硫酸鉀出口的局面,硫酸鉀生產企業均可以在正常噸包和50kg包裝下出口,且我國鉀肥主要銷往國多為“一帶一路”覆蓋范圍內的國家和地區,運距短、運輸成本低,這些都將成為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源動力。不過由于加工型硫酸鉀企業副產鹽酸長期倒掛,加工型硫酸鉀生產企業不會在短期內擴大生產,出口量也不會有大幅度的提升。從長遠來看,鉀肥零關稅的到來,將進一步提升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和競爭力。為國內提升鉀鹽的深加工、特殊用途的鉀鹽、高品質的鉀鹽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機遇。。從長遠來看,鉀肥零關稅的到來,將進一步提升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和競爭力。為國內提升鉀鹽的深加工、特殊用途的鉀鹽、高品質的鉀鹽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