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強制垃圾分類時代,阿拉上海人最熱門的話題當屬垃圾分類,你垃圾分類了嗎,你被罰款了嗎,你是什么垃圾?與垃圾分類的相關話題,總是甚囂塵上。
核桃殼和螃蟹殼是干垃圾,核桃仁和蟹肉是濕垃圾,雞蛋殼和小龍蝦殼卻是濕垃圾。干濕垃圾極易混淆,不少市民為正確分類垃圾傷透了腦筋。
尤其,垃圾分類定時定點限制,對年輕的上班族而言,總是跟不上節奏。市民白小姐告訴記者,現在又是夏季酷熱,濕垃圾在家里放了一整天都發酵了,味道那叫一個酸爽。
資料顯示,目前全國的生活垃圾中,餐廚垃圾占到50%以上。作為大多數市民的困擾源,如何更高效的處理濕垃圾,成為一個值得探討和深思的問題。有些年輕人為了逃避分類濕垃圾,7月以來不敢在家開火燒飯,也不敢叫外賣,每天下館子,把垃圾分類的重擔轉嫁給餐廳。
上海濕垃圾處理挑戰較大 出路狹窄
據此前報道,中科院高等研究院的史吉平曾對濕垃圾處理已經進行了近一年的調研:垃圾分類后,末端處置能力不足,一些垃圾分類后沒有出路,是上海生活垃圾分類體系的一大“痛點”。
而各類生活垃圾中,濕垃圾面臨的挑戰較大:一方面因為集中處置較難,市區處置能力緊張而部分郊區處置能力富余,卻彼此受制于鄰避效應、成本等原因而不能周轉;另一方面,目前濕垃圾處置后的產品,出路還很狹窄。
由于濕垃圾熱值低,采用焚燒方法處理成本高、效益低,因此只能走其它資源化路徑,比如通過生化處理方法生產能源產品或肥料產品。
國內外正在運行的濕垃圾生化處理設施有三類,分別為好氧發酵設施、濕法厭氧發酵設施和干式厭氧發酵設施。究竟哪一種更適合上海呢?
寶山區羅店鎮北金村,村級濕垃圾處理點配備著一臺體量為1噸的濕垃圾處理器。每天處理1噸濕垃圾大約需要花50分鐘粉碎及壓榨水分,再耐心等待1天后,就可獲得有機肥料。該機器的肥料生產率為10%.
閔行區餐廚再生資源中心,采用的是好氧發酵法,每天處置餐廚垃圾200噸,采取全封閉工藝處理,不僅聞不到刺鼻氣味,資源化利用率也高達80%.
浦東川沙規模最大的鎮級垃圾處置中心即將投入運行。濕垃圾在這里將被倒入機器,添加十幾種菌種之后進行耗氧發酵,24小時之后倒入儲罐堆放,半成品將在儲罐中待足14天。14天之后,散發著腥臭味的濕垃圾變成了黑色的小顆粒,空氣中飄散著類似于酒糟發酵的香味。再加入氮磷鉀等“配料”,小顆粒就變成了高效有機肥,經過嚴格的包裝,就可以用于園林綠化。據介紹,這條生產線的轉化率僅為5%,這也是因為濕垃圾含水量高達60%.
濕垃圾1個小時就能“變廢為寶”?
LOCAL201907100819000525773582044.jpg
9日,記者獲悉一個利好消息:上海交大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金放鳴教授團隊研發的“濕垃圾水熱氧化技術”邁出了工業化“試車”的歷史性一步——第一臺連續式水熱資源化濕垃圾技術裝置投料運行測試成功。
在沒有臭味的情況下,濕垃圾經過不到1個小時的處理后就能“變廢為寶”,成為優質肥料。這個裝置就像個“水熱魔法師”,吞進去的濕垃圾全部都能轉化成優質的農業肥,設計日處理量為100噸。
這到底是一波什么樣的操作,可以實現化腐朽為神奇?
據介紹,濕垃圾中的有機物經過水熱氧化技術轉化后,產生的“廢水”含有大量有機質和其他營養物質,是高品質的液肥,能夠直接用于農作物施肥或水產養殖;固體“廢渣”是腐殖酸原粉,經過加工后可以用于土壤污染修復、沙化地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大氣污染修復、水體污染修復等,也可以直接用于農業施肥。腐殖酸類物質是凈化生物圈、改善生態環境的寶貴資源。
和傳統的濕垃圾處理技術相比,該技術產品轉化速度非???,根據工藝需求最快只需不到1小時就能完成,無毒無害無三廢,更不會產生臭味。
早在2016年,上海交大閔行校區第三餐飲大樓的東面,就已經運行著百公斤級生活垃圾水熱氧化處理實驗的中試設備,用于處理學校食堂中產生的餐廚垃圾。今年7月1日,首套連續式(百噸級)濕垃圾水熱資源化工業裝置的研發和生產,開機試驗成功。
金放鳴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希望會有眾多水熱資源化垃圾處理裝置落地運行,為上海的濕垃圾處置貢獻力量,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