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替代與綠色智能變革加速
電子化學品作為電子信息產業的關鍵支撐材料,其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直接關系到半導體、平板顯示、新能源等行業的發展,而光刻膠、濕電子化學品、電子氣體等電子化學品作為其中的關鍵制造材料,成為行業關注焦點。在近日與2025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科技創新大會同期舉辦的2025電子化學品創新發展大會暨上下游對接會上,與會專家指出,近年來,中國積極提升高端電子化學品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逐步突破高端產品的技術壁壘,帶動國產化率進一步提升,但部分領域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未來,行業將以綠色、智能為引擎,產業聚集為方向,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國產替代“硬骨頭”尚存 當前,在政策支持與市場需求的雙重推動下,中國電子化學品國產化率進一步提高,但部分領域還是受制于人。對此,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化工處處長李巖圍繞國內電子化學品發展現狀及趨勢進行了報告。 近年來,我國光刻膠國產化率快速提升。2024年多家光刻膠生產企業產值和利潤暴增,南大光電、彤程電子等國內企業在KrF、ArF光刻膠研發和量產上實現突破。但高端光刻膠與國外企業仍存在較大差距,樹脂、光酸等核心原料仍主要依賴進口,高分辨率配方研發滯后。在半導體和新型顯示領域,濕電子化學品整體國產化率約50%,但28納米以下先進制程用濕電子化學品仍依賴進口。此外,在封裝材料領域,引線框架、鍵合絲等傳統封裝產品取得了很大進展,形成一定產業規模。但部分高端封裝材料國產化率不足10%。 西北工業大學教授紀雷介紹了新型顯示器領域的同類“尷尬”。盡管我國在柔性電子材料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柔性電子設備中的關鍵材料和設備仍需從國外引進,自給率較低。 未來,這些細分領域的國產化率需加速提升,半導體光刻膠向高端品類突破,化學機械拋光(CMP)墊等“卡脖子”材料逐步實現“零”的突破。 綠色智能驅動產業變革 當前,電子化學品行業正在向綠色化、智能化方向深度變革,這也成為技術迭代的方向。 專家指出,實現綠色化的方式之一是搭建循環生產網絡。如英特爾搭建的化學循環網絡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實時分析刻蝕液金屬離子濃度,動態調節補加量,大幅提升氫氟酸循環利用率。住友化學建設的光刻膠再生工廠,開發了低溫真空蒸餾技術回收極紫外(EUV)光刻膠,純度達99.9%以上,對比新材料成本降低30%。 工藝革新也是綠色化的重點方向。漢高開發了大豆油基焊膏,其揮發性有機物(VOCs)排放減少90%,焊接良率提升0.3%。LG利用捕獲的二氧化碳合成晶圓封裝材料,二氧化碳固碳率達31%。3M推出新型碳氫表面活性劑,替代全氟化合物。 北京化工大學李群生教授介紹了電子化學品的綠色生產新技術。他認為,制備高純/超高純化學品中分離與提純是關鍵環節,分離過程能耗約占化工能耗的60%。對此,瞄準產業痛點,李群生帶領團隊矢志攻堅,發明了精餾技術、超凈高純試劑制備等領域的節能新技術,為行業綠色轉型提供了技術參考。 智能化為產業綠色發展賦能。應用材料公司應用AI配方優化CMP研磨液,將配方實驗次數從5000次壓縮至200次,新品研發周期縮短60%。巴斯夫在上海電子材料基地構建全流程虛擬模型,實時優化能耗和物料流。 產業集聚協同創新 與會專家指出,電子化學品產業呈現出明顯的集聚特點,如我國長三角電子化學品聯盟依托長三角地區雄厚的化工新材料產業基礎和蓬勃的集成電路、顯示面板等下游應用行業,實現了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其中,上海承擔起突破電子化學品“卡脖子”難題的戰略任務,在先進制程光刻材料、清洗材料等產學研合作上呈現多點突破的良好發展態勢。江蘇作為全國半導體、化工新材料產業重要生產基地,已在光刻膠領域、濕電子化學品領域、電子特氣領域培育出多家實力較強的龍頭企業。浙江擁有較好的石化產業基礎,積極推動化工產業向精細化發展,也集聚了一批電子化學品代表企業。安徽顯示面板產能高,對上游光刻膠的需求也較大,成為光刻膠重要量產基地。 國外電子化學品產業也呈產業聚集特點。如德國形成萊茵河化學走廊,以一體化生產、產業共生和閉環回收為路徑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在物流整合方面,企業間共享副產品、能源和基礎設施;在技術創新方面,開發化學回收、高純度再生技術;在數字化管理方面,利用物聯網、區塊鏈追蹤資源流向;所產生的含氟蝕刻液、金屬污泥等廢料則由第三方企業處理,并從中提取可再利用組分。 電子化學品國產化率提升既需要關鍵技術突破,更需要行業綠色轉型與產業生態重構的支持。隨著技術創新與產業集聚的協同發力,我國有望在高端電子化學品領域實現完全國產化替代,為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