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2025 中國釩鈦產業發展報告(下稱報告)發布會在成都舉行,會上發布了由國家釩鈦產業聯盟牽頭編制的《中國釩產業發展報告(2025)》和《中國鈦產業發展報告(2025)》。報告指出 ,2024年,我國釩鈦產業在應對挑戰中迎來新機遇,產業鏈韌性和供應鏈可靠性進一步增強,形成引領和主導全球釩鈦產業的新勢能;未來,行業需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推動聯合創新、拓展應用場景、開拓海外市場,以期朝著世界釩鈦產業強國的目標邁進。
報告指出,2024年,我國釩鈦產業在國家戰略與政策支持以及 “資源稟賦+技術創新+市場需求”的驅動下,展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保持全球產能產量規模第一。鈦資源儲量1.1億噸,居全球第二,釩資源儲量更是位居全球第一,現有釩資源預計可保障我國使用100年以上。 在產能方面,釩制品產能27.3萬噸,占全球72%;海綿鈦產能 32.7萬噸,占全球66%;鈦白粉產能596.6萬噸,占全球58%;鈦材產量18.8萬噸,占全球72%。 同時,產業布局進一步優化,形成了“3+N”產業空間布局。以攀西地區、承德—朝陽地區、哈密—喀什地區三大資源集聚區為核心,延伸發展多元化特色區域。涌現出一大批龍頭企業,正在引領產業發展,全球前十大釩生產商中中國企業占六席,鈦資源領域中國企業占兩席,鈦白粉領域六家中國企業躋身全球產能前十,產業集中度不斷提升,“強者恒強”格局凸顯。 釩鈦產業下游的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拓展,高端制造增長強勁。在釩應用領域,2024年我國消耗釩11.86萬噸(折V?O?當量),較2023年增幅為2%;其中,釩儲能產業蓬勃發展,應用占比達16.3%,同比增幅5.5%。鈦金屬應用方面,2024年我國鈦材消費總量達 15 萬噸,同比增長2%,化工、航空航天等領域需求增長顯著;鈦白粉在涂料、塑料和造紙工業等傳統領域應用穩定,同時在高端化與功能化領域,如新能源車電池殼體絕緣涂料等新興品類也正加速實現產業化。 盡管如此,我國釩鈦產業也面臨不少新的問題和挑戰。 報告顯示,當前,我國釩鈦產業投資過熱、產能產量增長過快與市場需求不匹配問題突出。在釩鈦磁鐵礦開發、多途徑提釩、海綿鈦和鈦白粉生產等領域存在投資過熱與低端產能過剩現象,產業出現“內卷”,導致企業盈利能力普遍下降,部分企業盲目追求全產業鏈布局,加劇了產業競爭和投資風險。 對此,報告提出七條建議。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優化產業布局。從國家層面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明確產業布局和發展重點,依托資源、技術和龍頭企業打造特色集聚區,避免盲目追求“全產業鏈”和“數量化”發展。制定政策支持優勢企業優先發展,引導投資向航空航天鈦合金、醫用鈦材、3D 打印鈦粉等核心領域集聚,優化產品結構,滿足國家戰略和市場需求。鼓勵企業自動化、智能化升級和數字化轉型,緩解中小企業資金壓力,促進專精特新企業發展。 二是促進產業協同,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建立行業準入門檻,結合生產與原料供給,在海綿鈦、鈦材、鈦白粉等領域限制低端投資,嚴格把關項目。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引導理性投資,構建產業鏈優勢企業利益共同體,形成結構優化的產業發展命運共同體。 三是推動產業聯合創新,突破關鍵技術。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共研共創產業共性問題,提高創新效率,降低創新成本。組建聯合攻關利益共同體,共建聯合實驗室、國家級釩材料重點實驗室等,建立共享研發平臺,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步伐,重視人才培養,提升產業從業人員技術水平。 四是深化綠色轉型,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廣應用節能降耗技術,降低生產能耗和碳排放。研發綠色提釩提鈦技術,解決固廢處理問題,降低環保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促進資源循環利用,如提高鈦廢料回收率,通過熔煉再生技術減少對原生礦依賴。 五是推動標準接軌,提升國際話語權。對接歐盟政策要求,建立健全釩產品、鈦白粉等碳足跡體系。推動鈦金屬、鈦白粉、釩電池行業生產與應用標準化建設,制定與國際接軌的釩鈦質量標準,用標準貫穿生產與應用,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增強產業國際影響力。 六是拓展應用場景,應對產能增長壓力。將拓展應用作為重點,為海綿鈦、鈦加工材以及釩儲能電池等產能擴大尋找更多應用領域和消納空間,滿足日益增長的產能需求。 七是鼓勵國際合作,提升產業全球競爭力。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鼓勵產業組建 “聯合艦隊” 出海,拓展海外市場,提升中國釩鈦產業在全球市場的份額和競爭力。 吉廣林表示:“隨著釩電池儲能產業商業化新階段的到來,鈦材產業高端制造能力的提升和應用領域的拓展,以及氯化法鈦白粉生產能力的增加和硫酸法鈦白粉成本質量優勢的持續提升,疊加國內巨大市場潛力和國外不斷增長的需求,我國釩鈦產業已進入加快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有望在不遠的將來占據全球釩鈦產業價值鏈中高端,成為世界釩鈦產業強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