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望“十四五”,在深化新舊動能轉換基礎上,“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一直是山東的鮮明底色。
作為化工大省,山東擁有85家化工園區,數量位居全國首位。而當山東被賦予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重大使命,化工產業無疑成為了攻堅的關鍵戰場。
近年來,山東堅持以新型工業化為引領,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為方向,在化工產業轉型升級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前行。
其中,臨沂市憑借自身優勢,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精細化工產業發展之路,成為這場“化工革命”的典型代表。
化工產業是臨沂市八大傳統產業之一,精細化工產業鏈更是全市13個標志性產業鏈之一。
聚焦新型化肥、橡膠材料、聚氨酯材料3條核心產業鏈,以及三聚氰胺、膠黏劑、電子化學品等多個細分行業,臨沂堅持需求牽引和創新驅動,以著力解決鏈式發展、龍頭帶動、產品結構、要素保障等矛盾為主線,著力構建起具有臨沂特色的“3+X”現代精細化工產業體系。
縝密鏈接,集聚成勢
縱觀臨沂精細化工產業鏈,產業鏈上游主要有氨、氯、鉀鋇鋯等無機化工和甲醇、乙醇、醋酸、丙烯等有機原料,中游有樹脂、助劑、增塑劑等各類化學中間體和化工制劑,下游擁有全國最大的控釋肥產業,以及輪胎、涂料染料和日化等產品。
如果細研3條核心產業鏈,在新型肥料產業方面,臨沂共有32家規上企業,主要產品包括緩控釋肥、水溶肥、微生物菌肥等,其中緩控釋肥年銷量居全國第一——這里擁有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9家國家級創新平臺,產業基礎雄厚、創新能力強勁。
臨沂橡膠材料產業鏈共有16家規上企業,主要產品涉及輪胎、橡膠輸送帶、橡膠助劑等,輪胎年產能5000萬條、居全省第五,永豐輪胎等企業產品已通過美國交通部質量安全(DOT)和歐洲經濟委員會產品安全(ECE)認證,產業發展勢頭迅猛。
此外,在聚氨酯材料方面,臨沂產脂肪族聚酯多元醇產品占據國內市場份額的70%,抗氧劑產品市場占有率超過30%。這里擁有國內首個聚氨酯特色產業園區,由中國聚氨酯協會與郯城縣政府共建,園區內企業生產的熱塑性聚氨酯彈性體供貨耐克、亞瑟士等全球知名品牌,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承載空間足、產品有特色、產業成集群,一眾精細化工企業在臨沂抱團發展、合作共贏。
目前,臨沂全市現有郯城、沂水、臨沭、臨港4個綜合化工園區和費縣粘合劑、沂南密胺等2個專業化工園區,6個化工園區起步區總面積達到31.47平方公里,目前可利用空間達7000余畝,園區之間相互支撐、差異發展,逐步形成了“4+2”產業發展格局,并各有擔當——
臨沭、郯城化工園區輻射華東,高效化肥、丙烯酸、聚氨酯等產業優勢顯著;沂水化工園區深度融入山東石化產業鏈條,擁有輪胎、各類化工助劑、橡膠制品等優勢產業。
臨港化工園區則銜接亞歐大陸、輻射全國,以石墨烯、稀有金屬、塑料助劑等為主導衍生發展,其中臨港方舟創園通過搭建“平臺+運營”主體框架,為落地企業量體裁衣,定制化建設廠房、倉庫、配套設施,實現企業快速落地、土地集約化利用、安全環保大幅提升。
優勢明顯,蓬勃發展
臨沂地處京津冀與長三角經濟圈中間位置,是承南連北的重要節點、“齊魯號”歐亞班列集結中心、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中國物流之都”四通八達。
目前,臨沂全市現有物流園區21處,3000余條物流線路通達全國所有縣級以上城市和口岸,物流成本比全國平均低30%,成本優勢明顯。
最重要的是,臨沂工業基礎全面厚實,擁有41個工業大類的38個、207個中類的161個。截至2024年,臨沂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698家、數量全省第2,形成了以食品、化工、機械等八大傳統產業為主導,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為突破的產業格局。
由此,發展精細化工,臨沂既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又能推動各產業鏈縱向耦合,提升生產要素配置效率,充分釋放現有工業體系協同發展潛能。
為進一步做大做強精細化工產業,臨沂市成立了精細化工產業鏈專班,實行實體化運作,統籌負責產業發展規劃和推進實施。
今年以來,精細化工產業鏈專班精心繪制產業“三圖六表”,瞄準產業鏈弱鏈、斷鏈、缺鏈環節,積極對接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地區,市縣一體開展“走出去,請進來”對接活動,承接產業轉移、補齊產業鏈條。
10月15日,在沂水召開精細化工產業鏈項目簽約會簽約項目29個;10月30日,蘭山區舉辦工業經濟標志性產業鏈金融服務大會,10家企業與銀行簽訂授信合作協議,金融服務隊專心致志。
臨沂堅持“企有所呼、我有所應”的服務理念和“一切工作到企業”“一切圍繞項目轉”的服務方式,努力打造“歡迎光臨·沂事無憂”營商環境品牌,初步構建起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一件事”服務體系,辦事環節和時限綜合壓減65%,民營企業凈流入量連續5年保持高位增長,凈增量全省第1、全國第11。
今年1-9月份,臨沂全市142家精細化工規上工業企業,累計完成產值395.8億元,同比增長8.0%,發展勢頭蓬勃向上。
科研助力,成績斐然
化工屬于傳統工業,在積極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今天,產學研深度融合是化工產業突破發展瓶頸、實現創新升級的關鍵力量。臨沂深諳此道。
臨沂擁有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10家國家級研發平臺,以及高分子材料助劑綠色制備與應用山東省工程研究中心等64家省級平臺,初步構建起了“平臺支撐—企業主體—人才驅動”的立體化創新生態;在人才保障上,全市5所高職院校專門開設精細化工產業相關專業,“訂單式”培養各類技能人才。
一直以來,臨沂強化平臺意識,暢通校地企合作渠道,積極鏈接市內外科創資源,推動創新要素與企業需求、產業發展精準匹配融合,催生了一批產學研成果。
北京化工大學、復旦大學作為國內化工與材料領域頂尖科研院校,科研實力雄厚、創新基礎扎實,是推動化工產業技術革新的核心科研力量。
針對化工產業發展中存在的技術瓶頸突破困難、科技成果轉化不暢等問題,臨沂主動搭建橋梁,推動方舟創園(臨港)新型化工產業園與高校開展深度合作。園區先后與北京化工大學、復旦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共建綠色化工“產學研”聯合創新基地、臨沂市新型化工共享制造中試示范基地、高分子材料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進一步完善產業發展與成果轉化的平臺體系。
方舟創園(臨港)新型化工產業園聚焦專用化學品、高端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重點領域,構建起適配精細化工產業高效落地的發展路徑。
園區“600噸/年光學材料項目”以北京化工大學研究團隊技術為核心支撐,重點開發聚氨酯光學樹脂用多硫醇、多環硫產品及環氧樹脂用特殊固化劑等系列高性能光學樹脂材料產品,目前已順利完成投料試生產。
“1500噸/年熱致膨脹微球項目”以復旦大學王海濤教授團隊懸浮聚合技術為核心,成功實現熱致膨脹微球新材料產業化生產,產品主要應用于涂料、熱塑性材料、超輕黏土等領域,有效打破國外在該類產品領域的技術壟斷。
臨沂憑借多元創新舉措,借高校科研之力,在化工領域成果斐然。從平臺搭建到人才培育,從技術突破到產業落地,不斷激活發展動能。
在“十四五”征程中,臨沂于化工產業變革浪潮里奮勇爭先。憑借獨特優勢構建產業體系,依托交通、工業基礎等要素拓展空間,以創新生態和校地企合作突破瓶頸,為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可借鑒的“臨沂方案”,也為全國化工產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貢獻源源不斷的智慧與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