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原油市場波動加劇,疊加政策不確定性沖擊全球能源產業鏈,化工及新能源材料行業結構性分化趨勢凸顯。美國對伊朗制裁升級引發原油供應端擾動,海外化工品提價潮向國內傳導成本壓力,而新能源與AI技術的快速發展則為被動元件等細分領域開辟新增長空間。
一、能源政策擾動加劇,化工品成本壓力上行
布倫特原油價格上周下跌1.3%至74.69美元/桶,市場情緒受美國加征關稅及要求歐佩克增產等信號影響轉向謹慎。特朗普政府簽署針對伊朗的嚴格政策備忘錄,限制其石油出口并施壓核武器研發。若制裁導致伊朗原油日產量減少50-100萬桶,全球能源供應格局或面臨重構風險。
當前原油市場多空因素交織,天然氣價格持續高位運行,推動海外化工品價格頻繁調漲。TDI、MDI、鈦白粉等產品價格走強主要源于成本端壓力傳導,企業利潤空間進一步承壓。在此背景下,煤化工產業鏈因原料價格相對穩定而顯現競爭優勢,國內企業加速推進電子化學品材料國產化替代與民爆行業整合,以應對政策不確定性與市場波動。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能源與貿易政策的調整仍存較大變數。特朗普政府對傳統能源產能擴張的支持與對新能源產業的限制,可能加劇全球化工產業鏈的區域分化。國內企業需重點關注煤化工技術升級、高附加值產品開發等方向,以強化成本控制與供應鏈韌性。
二、被動元件行業迎來技術升級與需求共振
AI技術與新能源應用的爆發式增長,推動被動元件行業邁入量價齊升周期。中信建投研究顯示,AI服務器、AIPC及AI手機對MLCC(多層陶瓷電容器)需求量較傳統產品分別增長約100%、40%-60%和20%,且對元件功率、體積及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至2030年,AI相關MLCC及芯片電感年均增速預計超30%。
新能源車成為被動元件增量核心引擎。純電動車MLCC單車用量達1.8萬顆,是燃油車的6倍,且車規級產品需滿足-55℃至150℃寬溫域、抗震及超長壽命要求,技術壁壘高企。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連續三年保持30%以上增速,2024年滲透率突破40%,直接拉動高端MLCC需求。與此同時,云南省2025年首批1448萬千瓦新能源項目啟動,光伏與風電裝機占比超83%,新能源發電設備對薄膜電容、電感等元件的需求同步攀升。
國產化替代進程加速重構行業格局。全球被動元件市場超300億美元規模中,中國占43%份額但長期集中于中低端領域。隨著陶瓷粉末、納米鎳粉等核心材料技術突破,國內企業正從消費電子向汽車、工業等高端市場滲透。上下游一體化企業通過全產業鏈協同創新,逐步打破日韓廠商在車規級MLCC、高精度電感等領域的壟斷地位。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觀察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