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日照海右化工產業園里,車輛往來穿梭,機器轟鳴作響。
穿行在日照盛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盛泉新材料”)的廠區內,地面干凈整潔、布局規劃有序,完全顛覆了人們對傳統化工企業的刻板印象——只見銀灰色的塔器與罐體整齊排列,管道如脈絡般縱橫延伸,幾名工人正在做生產調試。
誰能想到,這家2020年才入駐園區的企業,正以驚人的“加速度”改寫著全球精細化工領域的競爭格局。
自成立以來,盛泉新材料累計投資額達15.6億元,先后布局三期項目:一期年產5萬噸乙烯基二乙二醇醚項目已穩定投產,二期年產5000噸甲基丙烯腈項目即將正式投產,三期甲基丙烯醇項目已試生產成功,達產后盛泉新材料將成為全國最大的減水劑原始添加劑生產基地。
這些聽起來有些生僻的化工產品,實則是高端制造業的“隱形剛需”。“我們的生產技術工藝過程無污染、無劇毒化學品,能耗低、純度高,被廣泛應用于基建、香精香料、醫藥中間體、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等眾多領域。”盛泉新材料總經理王勇介紹。
在精細化工這個賽道上,創新就是最鋒利的突圍武器。移步盛泉新材料的實驗室,透明如飲用水的產品在玻璃器皿中靜靜流轉,其背后是20余項專利技術的硬核支撐。
企業與中科院、大連理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青島科技大學等院校保持長期深度合作,還組建了以中科院博士帶隊的研發團隊,其依托自主研發的改良工藝,不僅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還打破了進口產品的高價壁壘。
于盛泉新材料而言,安全與智能則是其飛速發展的另一張“王牌”。
走進中控室,上百塊電子屏幕精準記錄著每個區域的運行情況,工作人員盯著電腦不時操控系統。
“我們采用先進的DCS+SIS集散控制系統,操作員站、工程師站通過網絡與控制站連接,控制站直接與現場檢測儀表和執行器相連,實現工藝數據采集、處理及生產流程的智能調控。”王勇告訴記者,除安全儀表系統外,企業還引入智能視頻系統、人員定位系統等,從投料、裝置反應到產品罐裝,多個環節已實現無人化智能生產。
“一路走來,我們都不是在‘孤軍奮戰’。”王勇坦言,莒縣“店小二”式的營商環境讓企業吃下“定心丸”,從一期項目落地到三期建設,政府專班全程代辦手續,實現無縫對接,讓企業能夠心無旁騖抓生產、搞研發。
眼下,在這片充滿活力的化工園區里,盛泉新材料的故事仍在續寫。據王勇透露,四期項目也已納入企業規劃,力爭今年下半年動工,2026年投產,屆時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向全球產業鏈高端奮力攀登。
(厲倩 王霞 辛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