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我國首個海洋氫氨醇一體化項目在山東煙臺建設完工,正式進入調試階段,將為項目投運及海上制氫全流程實證檢驗奠定基礎。
該項目由國家能源集團氫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煙臺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和國能氫創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共同建設,是國內首個海洋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示范項目。項目位于山東省煙臺市東側海邊5千米水域,建設了我國首個半潛式海上制氫平臺,高度超過50米,重量達到2萬多噸,可以利用海上新能源離網制氫,并將綠氫進一步轉換為易儲存的氨和甲醇,有望在未來成為遠洋船只的海上燃料補充站。 記者了解到,該一站式海上綠色氫醇氨生產作業系統將搭載半潛式海上平臺,利用已建成的海上浮式光伏、儲能,開展離網型光伏電解制氫、高壓儲氫、綠色甲醇與綠氨合成、離網系統控制等關鍵技術研究,打通海上綠氫制備耦合下游氫基化工的一體化工藝流程,為未來開發海上綜合綠色能源、建立海上能源樞紐作出重大探索。 國家能源集團國華投資氫創公司總經理劉聰敏介紹說:“由于海上制氫和陸上制氫有很大不同,相關的規范和標準都是空白。這個平臺最大的意義就是對海上制氫全流程進行實證檢驗,為海洋氫能開發制定行業標準提供技術支撐。” 在3月27日2025國際氫能大會同期舉辦的海洋氫能開發技術與應用國際研討會上,中國氫能聯盟秘書長、國家能源集團氫能事業部主任、國華投資(氫能公司)總經理劉瑋表示,海洋氫能的三大場景是近岸“半海半陸式”海風陸制助力工業脫碳、遠海“全海式”海上氫氨醇綜合能源樞紐、“零碳島嶼”海洋氫能一體化供能解決方案。國家能源集團正在推動海洋氫能“三步走”戰略,一期圍繞山東煙臺海上漂浮式光伏固定式平臺制氫/氨/醇項目,通過海上電氫醇試驗打通全技術鏈條,打造海洋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及海上新能源制氫及綜合利用示范項目;二期到2027年,在江蘇鹽城建設海上風光同場半潛式兆瓦級制氫百噸制醇項目;三期到2030年,規劃南海深遠洋海上風電浮式千噸級制綠色氫基燃料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