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綠色化、智能化焦化工廠,將改變人們對傳統焦化行業的認知。 在中國農歷新年的前幾天,內蒙古阿拉善盟滬蒙焦化工程正式破土動工,全部規劃項目在2025年建成投產。項目建成后可實現現代跨越式煤焦化示范升級,實現全封閉儲煤、儲焦。
同時,內蒙古、寧夏、貴州、遼寧等地的一批新建焦化項目正陸續公示。有跡象顯示,園區化、規模化、綠色化、高端化將成為焦化行業今后一段時期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焦化行業“十四五”規劃確立的行業發展基本原則是:要以全局觀念、全球視野、開放的胸懷,扎扎實實推動高質量發展。
中國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這是一項涉及所有行業的國家行動。焦化行業當然在碳達峰行動中要有所作為。一場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的自我戰略重整,正在焦化行業悄然上演。
逐漸淘汰落后及過剩產能
焦化行業是以煤炭為原料進行高溫煉焦實現能源轉換的產業。我國焦化行業起步于19世紀末。早在1898年,江西萍鄉煤礦和河北唐山開灤煤礦已有工業規模的焦爐生產。
在百余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焦化行業大體經歷了4個階段,即起步探索期、加快成長期、無序生長期以及優化整合期,目前焦化行業正處于優化整合期。
業內人士稱,有著百余年發展史的我國焦化行業取得了卓越的成績,但一些問題依然存在,主要體現在:產業集中度較低,市場體系不夠成熟完善;大部分企業持續盈利能力偏弱、負債率較高;企業技術、管理和商業模式的創新動力和成效還不顯著;人才隊伍的培養建設和全員綜合素質提升亟待增強;安全環保的穩定達標任務仍然緊迫繁重等。
資料顯示,我國焦化產能在2014年達到高峰,由于彼時下游需求低迷,整個行業開工負荷率偏低,因此當年的產量并沒有同步達到頂峰。我國焦炭產量的頂峰出現在2013年,當年我國焦炭產量達到48179萬噸,占世界焦炭總產量的70%左右。
產量及產能不斷達到頂峰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供應嚴重過剩問題,并因此導致行業內企業大面積虧損。至2015年12月,焦化、鋼鐵等幾大行業的生產價格指數(PPI)連續40多個月呈負增長,行業虧損面達80%。這些行業供需關系面臨嚴重的結構性失衡,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紅利影響下,我國焦化行業逐步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2014年之后,伴隨著政策性去產能、虧損企業自發退出,我國焦化產能開始呈現下滑趨勢。2016年,焦炭去產能速度有所加快。
2018年6月27日,國務院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各地方政府也先后發布了相關行動方案,作為焦化大省,山西、河北、山東將焦化去產能作為行動方案的主要工作,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是4.3米以下焦爐的淘汰工作、“以鋼定焦”、產能減量置換。截止到2020年6月底,我國焦化產能下降至5.38億噸,2018-2020年三年間減少規模達到2400萬噸,較2014年高點下滑10.5%。
高質量發展的障礙仍然存在
我國焦化行業發展的中早期,企業基本處于“只焦不化”的狀態,焦化過程中副產的焦爐煤氣利用率偏低,大部分都點了“天燈”,這不僅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還浪費了提升收益的機會。
實際上,我國焦化是發展很成熟、很具代表性的煤化工產業。多年來,由于原材料供應較為充足,技術門檻較低,各地涌現了大量小規模、小產能的煉焦企業,產業集中度不高。焦化行業目前的競爭格局主要是獨立焦化廠和鋼廠自建焦化廠二維競爭,同時也有部分煤炭企業投資建設焦化廠。
鋼鐵廠自有焦化企業與煤炭企業投資建設焦化廠一般受到各地環保容量限制,并且產業鏈延伸程度較低,煉焦副產品如煤焦油、焦爐煤氣等深加工程度不高,導致資源利用率較低。獨立焦化企業向鋼鐵企業和其他冶煉企業銷售焦炭產品,其競爭力主要體現在煉焦副產品的加工和焦爐氣的綜合循環利用。對于獨立焦化企業來說,豐富的產品結構和較長的產業鏈是其競爭優勢的根本所在。
隨著焦化產能的不斷提升,面對焦化企業虧損嚴重、產能過剩加劇的現實,山西在國內率先開始推進焦化產業戰略重組,以延伸焦化行業產業鏈,實現由“以焦為主”向“焦化并舉,以化為主”的戰略轉型,以打造能源革命新樣板為引領,建設新的精細化工產業集群。
不過,這樣的轉型與國家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顯然還存在差距。有觀點認為,焦化行業高質量發展存在的障礙主要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長期困擾行業健康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有效解決,在優化產業結構、深化綠色發展、實施智能制造、提高競爭力等方面仍任重道遠。
與此同時,焦化行業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蘇,全球鋼材需求總量進入平臺期,呈波動發展態勢,鋼鐵產能過剩已是全球性問題,與鋼鐵行業緊密關聯的焦化行業亦是如此。
在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長從高速轉為中高速,伴隨著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動力轉換,焦化行業發展將呈現加快優勝劣汰、整合重組等特點。隨著鋼鐵消費量下降和電爐鋼的發展,以及氫冶煉等新技術應用,焦炭消費將呈逐漸下降趨勢。與此同時,伴隨著高爐大型化的發展,對焦炭質量要求將逐步提高,優質煉焦煤資源將更加緊缺。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是一項長期的戰略性任務。業內專家表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焦化行業的環境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焦化行業環境治理任務依然繁重。
行業戰略重整目標明確
根據焦化行業“十四五”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目標,焦化行業將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綜合環境治理化解過剩產能,優化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積極推動行業資產整合,通過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加強集約化發展。這意味著,園區化、規模化、綠色化、高端化的產業格局將是未來最主要的方向,將讓焦化行業戰略重整,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轉型發展。
根據規劃設計,焦化行業將建立與相關產業相互融合的新業態,利用現有裝備和產能,發揮焦爐的干餾分質功能和能源轉換效率高的優勢,開拓焦炭、焦爐煤氣、煤焦油深加工產品應用的新領域,實現與現代煤化工、冶金、化肥、石化、建材等行業的深度產業融合。建立焦化生產企業與上下游企業戰略合作機制,真正形成煤焦鋼企業利益共同體,實現互利共贏發展。
與此同時,焦化行業將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有效地激發生產要素的內生動力,推進企業安全、環保和綜合效益再上新臺階。以全流程系統優化為抓手,以科技創新、商業模式創新補齊焦化行業高效運行的短板,通過焦化示范企業引領,全面提升行業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管理水平,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積極推進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全流程信息化管控系統應用達到50%以上,爭取智能制造在焦化行業有所突破。
中國已經向世界承諾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碳達峰”就是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后再慢慢減下去。作為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焦化行業,在“碳達峰”行動中當然得有所作為。
根據焦化行業“十四五”發展規劃綱要的安排,焦化行業將進一步開展清潔生產,源頭控制污染物產生。到 2025 年,焦化廢水產生量減少30%,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產生量分別減少20%;優化固體廢棄物處理工藝,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提高10%以上。
在實施路徑上,充分發揮焦化園區、集聚區循環經濟優勢,對具有資源、市場、物流、技術裝備、環境容量等優勢的焦化園區、集聚區,全面提升循環經濟發展水平。通過企業間的資本參股、物質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將彼此關聯的企業連接起來形成生態產業鏈的優化配置;以3R(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特別是通過園區產業之間的生產耦合,使物料、能量、產品在園區內產業之間進行循環,從而實現園區的污染“零排放”,加快構建全國焦化產業整體布局合理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