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最大的輪胎生產國和橡膠消費國,但從全球范圍看,中國輪胎產業又是全球所有國家輪胎產業中遭受“雙反”最頻繁的。目前仍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輪胎加征高額進口關稅,加之中美貿易戰的不斷升級,中國輪胎產業發展正面臨重大挑戰。中國輪胎在國際市場上長期以低價獲取市場份額的商業模式,讓我們的整體國際形象與大國制造不相匹配。 從國內現狀來看,在國家層面輪胎產業政策缺失以及地方政府單純追求GDP的影響下,中國輪胎產業仍存在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和低端產能過剩的現象。自2016年以來,受出口不利等因素影響,僅輪胎大省山東就有50多家民營輪胎企業破產倒閉或被兼并重組,造成了社會資源的大量浪費。 綜合內外部發展環境,中國輪胎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由輪胎大國向輪胎強國的轉型也迫在眉睫。在“十四五”期間,著眼于中國輪胎產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宏觀層面,需要國家出臺相關產業政策,引導輪胎產業實現優化重組。這方面可以借鑒汽車行業的做法,讓有發展后勁的企業消化、重組現有過剩產能,然后再重新布局新增產能,以節約社會資源。 同時還要提高輪胎產業進入門檻,盡快出臺綠色發展國家強制性標準。為推動我國綠色輪胎產業化進程,考慮到國內輪胎行業的特點,中國橡膠工業協會組織制定了《綠色設計產品評價技術規范 汽車輪胎T/CRIA 11001-2018》團體標準。這一技術標準雖對輪胎行業的綠色發展給出了指引,但不具有國家強制力,橡膠協會要推動相關部委出臺更有力的強制性國家標準,吸納更多企業加入到綠色發展進程中來。 微觀層面,則要引導企業轉變發展方式。在企業發展戰略上,要改變傳統的“重產能輕市場”的思維,不能做“生產的巨人”“品牌的矮子”。目前中國大型輪胎企業在國際市場上低價銷售產品,不但拉低了整個中國輪胎軍團的檔次,也給“中國制造”整體帶來了負面影響。中國輪胎企業應該將發展的重心放在價值鏈高端即技術創新和品牌提升上,實現商業模式的轉型,在改進產品質量的同時,提升產品售價,最終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這就需要企業更加注重品牌和渠道建設,并通過品牌和產品的創新組合方案實現突破,減少被反傾銷的風險。在這方面,印度市場的經驗非常值得思考和借鑒。印度本土輪胎品牌售價最低也能達到世界級輪胎品牌的80%,更多只是10%~15%的差距,和第一梯隊只保留了一定的距離。可喜的是,中國輪胎軍團各品牌售價差距也在拉大,不同檔次品牌價格差能達到20%~30%。 同時在國際化戰略中還要實現資源的全球布局。中國輪胎企業不能局限于國內視角,從卡客車輪胎產能分布來看,亞太地區嚴重過剩,南美相對自給自足,北美、歐洲和非洲需要進口。目前中國不少輪胎企業都開展了海外產能布局,但今年5月份美國又對泰國、越南啟動了反傾銷調查,說明如果不改變低價銷售的商業模式,照樣存在遭受反傾銷的風險。這也提醒中國輪胎企業不能簡單地到海外投資建廠,在改變低價銷售的商業模式的同時還要進行組織模式的轉型。即由傳統的資源集中在一個區域向全球化多基地區域布局的模式轉變,同步搭建本土化的國際化人才體系,并構建全球化IT支持系統,進而實現數字化轉型,支撐業務高質量發展。即應注重“內涵式”發展而非“外延式”的擴張,助力中國由輪胎大國向輪胎強國跨越。 作者:風神輪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