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預計,到2025年國內乙烯當量缺口在1600萬噸以上,這為乙烯產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目前我國乙烯生產主要以石腦油路線和煤基路線為主。據不完全統計,2017~2021年,國內計劃新投產乙烯項目超過40個,新增產能至少2400萬噸/年。 乙烯生產路線主要包括石腦油蒸汽熱裂解、輕烴(乙烷、丙烷等)脫氫、(煤)甲醇制烯烴和乙醇脫水制乙烯等,其中乙烷制乙烯路線具備經濟性強、投資小、盈利穩定性較高等優勢。目前,輕烴(乙烷、丙烷等)路線在國內乙烯生產中僅占非常小的比例。“乙烷供給能力不足是制約我國乙烯原料輕質化發展的主要瓶頸。”中國石油蘭州化工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趙洪國表示。 乙烷路線乙烯成本比石腦油基的乙烯綜合成本低,因此用進口乙烷在中國生產乙烯及乙烯下游產品,可獲得豐厚的利潤。但自去年以來,受中美貿易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用美國乙烷制乙烯的方案也要有更多的理性思考。 乙烯生產格局在改變 “2017年全球新增乙烯產能725萬噸/年,總產能達1.69億噸/年,裝置開工率約91%;國內乙烯新增產能145萬噸/年,總產能達2455.5萬噸/年,同比增長6.3%,對外依存度不斷提升,已達到10.7%。” 從全球乙烯生產格局來看,中東乙烯生產中乙烷原料占比為67%,北美乙烷原料占比為52%;亞太和西歐主要以石腦油為原料,石腦油占比分別高達71%和70%。 從全球來看,中東乙烷路線產能釋放較早,但現在增速已經放緩,美國產能還在迅速擴張之中。趙洪國指出:“預計未來10年之內,隨著新增產能的釋放,在全球乙烯供應中乙烷路線的占比將達到4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