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檢測一條輪胎好不好,全憑人肉眼的經驗;未來,智能機器人用智能視覺技術,就能把好胎和次胎一眼看穿。” 剛剛從生產車間出來,身穿工作服的中策橡膠董事長沈金榮,介紹起中策在智能制造領域的最新研究。 利用工業大腦提效率 他用了一組數字來說明:目前,內胎的檢驗完全靠肉眼完成,在高強度下能做到6秒鑒定1條,如果內胎智能視覺識別項目開發成功,將徹底解決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的流程工序。 沈金榮所說的這個項目,是ET工業大腦在中策運用的最新研究項目,7月17日正式啟動,將耗時一年研發。 這是中策與阿里巴巴達摩院視覺檢測科學家合作,擬通過人臉識別算法,對智能檢測線進行研發。 該項目如果開發成功,將一舉填補全球輪胎行業外觀檢測空白。同時,內胎外觀質量缺陷的檢測能夠成功,也可以進入更加復雜的外胎智能識別領域中,從而徹底顛覆人工檢驗的低附加值流程工序。 在中策橡膠,有一個無形的大腦在指揮著有形的生產線。這個大腦就是中策和阿里云一起聯合研發的ET工業大腦。 長久以來,在煉膠領域,工人在施工標準精度不高的情況下,僅憑感覺調整不同配方的精度范圍,而現在,借助ET工業大腦,可以通過算法匹配工藝參數的最優不同組合,達到人工經驗無法企及的混煉過程,從而使產品達到波動最小、品質最穩定、合格率最高的狀態。 從2017年9月開始,通過數學模型推薦的最優工藝參數,中策調整了試驗工藝方案來提高生產效率。 近10個月的量產終煉膠試驗表明:效率提升了5%以上。 精明算計與不惜血本 “不要為了智能制造而智能制造。”沈金榮表示。 他舉了一個例子:為打造“科技感”極強的生產車間,一些輪胎制造工廠普遍使用機械手代替人工操作。一個機械手的成本在5萬元左右,而中策經過研究,這個環節其實利用一條簡單的傳送帶就能完成,而傳送帶的成本只要幾千元。 一邊是精明計算成本,一邊則是不惜血本搞研發。 近年來,中策的智能制造項目一個接一個,每一項的研發經費幾乎都是500萬元起步,總耗資以億元計算。 在沈金榮眼里,花大價錢搞科研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是中國工業“換道超車”的不二之選。 最近5年,中策橡膠人均產值以每年10%的幅度在上升。與此同時,中策的員工數量平均每年以兩位數下降。 據介紹,未來3年內,中策的員工總數將從3萬人下降到2萬人,年產值將從200多億元上升到300多億元。 “中策所倡導的智能制造不是花拳繡腿,我們利用智能制造,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使消耗更低、產品品質更好,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和勞動效率。” 沈金榮所倡導的理念,貫穿了中策橡膠的智能制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