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記者在烏蘇馬吉克工業園的一家生物材料公司的加工車間里,見證了玉米變尼龍的神奇過程,這樣的技術革新對于整個產業鏈的延伸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玉米經過生物法進行加工,并利用專有技術生產戊二胺,接著聚合成聚酰胺,搖身一變成為高端尼龍產品,相比傳統的用石化原料生產化纖的種種方式,所產生的成本更低而且能耗也更低,該企業也被稱做為革命性產業化技術的新型企業。
聚酰胺俗稱尼龍,可一制做成長纖或著是短纖,再經過多重工序就可以加工制成服裝、戶外用品、汽車設備等產品或者器材,應用范圍廣泛用于紡織、醫療、工程等行業當中。
該公司副總經理王洪波說,工廠一年可消耗30萬噸的原料玉米,生物基單體制成的尼龍,具有比天然紡織材料更高的強度、阻燃性、吸濕排汗性、易染性等優勢,這條既綠色又便捷的生產鏈是新疆傳統產業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的縮影。
多年來,新疆引導紡織產業向下游延伸,重點發展織布、針織、產業用紡織品、服裝、家紡等產業,在疆內適時推動合成纖維新材料等相關產業發展,取得初步成效。
在傳統產業技術革新、延伸產業鏈方面,該公司,將生產多晶硅產生的副產品進行二次開發利用,僅生產用于增加輪胎強度的添加劑這一項,每年就可為公司增加一億元的銷售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