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美貿易摩擦鬧的沸沸騰騰,通過這一個月的硝煙升騰,大家也感受到對聚乙烯市場影響,那么在聚乙烯的影響中,兩國都是怎樣的感受呢? 說起這個,還是要從中國的“禁廢令”說起,中國拒當全球垃圾場的禁令給全球帶來的影響較為猛烈,國際上最不淡定的當屬歐美國家,早在年初,美國就有網站發聲,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垃圾產生國,俄勒岡州則被譽為“美國環保的領頭羊”,而目前在該州的一處回收場上,已堆滿600噸待回收的垃圾。自2017年年10月以來,當地已被迫將800噸廢品填埋。以前,俄勒岡州南部居民的垃圾,大部分都會被運往中國,如今這種已持續多年的做法被徹底顛覆。在此壓力下,倒逼歐美出口廢料大國的廢料再加工行業轉型升級,隨后歐盟議會、歐盟理事會和歐盟委員會修訂《廢棄物立法》,除了廢料再加工行業的轉型升級,還要求減少部分塑料制品使用,比如要求2030年食品垃圾應該減半,修訂后的立法提案設定了減少廢物的明確目標。 在世界聚烯烴供應持續增長的情況下,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勢必對新料的消耗帶來一定壓力,從美國聚烯烴原料的貿易流向來看,美國聚烯烴屬于凈出口國,其貨源量主要向加拿大、西歐以及中國出口,2017年,美國約有12%的出口量出口至中國市場,中國是僅次于墨西哥和加拿大的第三大進口國。 從美國的聚乙烯供應來說,隨美國頁巖氣革命的繁榮發展已經推動美國化工業的復興,美國的聚乙烯產能增長加速,但政策上用量的縮減以及出口大國的貿易限制,使得美國的聚乙烯市場面臨著消費方向的尷尬,據金聯創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2017-2018年聚乙烯產能增長迅速,其中高壓差涉及高壓產能約有80萬噸/年,此外據悉臺塑美國公司正在美國得克薩斯州PointComfort新建一套62.5萬噸的LDPE裝置。 而對于中國而言,2017年中國從美國進口高壓量約15.5萬噸,位列LDPE進口國第六位,約占LDPE進口量的6.5%,占國內LDPE消費總量的3.1%.隨國內PE產能的不斷增長,國內PE自給率提升,中國可以通過自身產量的增加及從其他國家進口平衡此部分缺口。 在這一場孰勝孰敗一目了然的貿易摩擦戰中,其影響也通過行情走勢在第一時間反饋出來: 由上可以看出,在貿易摩擦背后,中國LDPE價格走高,而美國LDPE價格明顯走低,在對美國LDPE市場的描述中稱,美洲市場需求放緩,供應增加,庫存上升,主要受中美貿易戰影響,亞洲需求走低,出口活動困難,原料價格下跌。而中國市場的LDPE價格走高,市場交投氣氛較前期更加活躍,此番價格走勢雖然有美國貨源減少的炒作因素,不過國內LDPE因檢修因素導致的供應減少也是國內LDPE走高的重要因素。 綜合而言,中美貿易摩擦,中國與美國感受各有不同,在國際LDPE市場的趨勢走勢中,此番摩擦對美國的影響要遠遠大于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