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商務部、海關總署、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發布2024年第21號關于對有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的公告。
公告指出,對航空航天結構件及發動機制造相關裝備及軟件、技術,燃氣渦輪發動機/燃氣輪機制造相關裝備及軟件、技術;航天服面窗相關裝備及軟件、技術;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 其中前三項主要針對的是航空航天及發動機相關內容,第四項涉及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UHMWPE)及制品。 具體來看,相關限制出口材料范圍要求如下: 1、斷裂強度≥40cN/dtex、初始模量≥1600cN/dtex且未加捻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參考海關商品編號:5402491010、5501900010、5503909010)。 2、由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制成的軟質無緯布疊層(不經加壓)在面密度≤5.3kg/m2的情況下,防1.1g標準模擬破片(17格令模擬破片FSP)V50≥700m/s(按照GJB4300A-2012附錄B《彈道極限V50試驗方法》測試)(參考海關商品編號:5806409010)。 3、生產上述1、2所列物項的技術及其載體,包括設計圖紙、工藝規范、工藝參數、加工程序、仿真數據等。 據海關進出口數據顯示,以上述的54024910為例,該產品指斷裂強度不小于22cN/dtex,且初始模量不小于750cN/dtex的聚乙烯低捻/無捻單紗。2023年1-12月進口量89.62噸,進口金額2335.33萬元;而出口量則高達6915噸,出口金額達7.70億元。可見我國相關產品已基本實現自供,出口量同比增長顯著。 此次限制的主要是其中較高性能的UHMWPE纖維及無緯布制品出口。 UHMWPE纖維是一類分子量在150萬~500萬之間的高性能纖維,具備耐磨、抗沖擊、比強度模量高等優勢,被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軍工、船舶等極端環境領域。特別是可用于防彈、飛行器等高端領域,屬于關鍵戰略材料。 從工藝來看,UHMWPE纖維生產工藝復雜,特殊分子結構和性能要求對生產加工工藝及原料要求極高。在這一領域,我國自上世紀80年底啟動研發,在政策引領下經過多年發展已成為全球主要產地,產業集群效應顯著。 市場方面,據同益中年報顯示,預計到2030年,全球UHMWPE纖維需求量有望達20萬噸,2025-2030 年復合增長率約為6%。 競爭格局方面,目前全球僅荷蘭、美國、日本、中國4國實現UHMWPE纖維量產。海外代表企業有DSM、霍尼韋爾、日本東洋紡等;國內則有九州星際、北京同益中、山東愛地、中石化儀征化纖、江蘇九九久、江蘇鏘尼瑪、浙江千禧龍纖、鹽城優和博等 此次出口管制或也將對國內上述相關企業業績造成一定影響。以同益中為例,公司主營UHMWPE及相關制品業務,2023年實現營收6.4億元,凈利潤1.54億元。其中境外收入3.19億元,占比過半,毛利也比國內要高。 圖源:同益中 展望后市,雖然目前國內已有多家企業實現UHMWPE纖維量產,產品主要指標和功能已達國際同等水平,但在原料性能、纖維改性應用、產品一致性及穩定性等方面還存在差距。此外在醫用植入物、雷達罩等細分領域,研發仍處于起步階段,還有很多應用亟待開發。 回收再利用也是一方面,例如海外頭部企業荷蘭DSM已于2021年啟動開發Dyneema制品(UHMWPE纖維產品)化學再生技術,計劃分三步走實現UHMWPE的循環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