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份到今年3月份的京津冀地區實行的“最強停工令”還歷歷在目,不少該地區的在建項目與工廠的生產計劃都因此被延期、停止,轉眼又步入10月,近幾個月鬧得沸沸揚揚的“停工令”似乎有了與上次不同的后文。 近日,環保部正式對外公布《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
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藍天保衛戰決策部署,落實《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全力做好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國務院副*韓正主持召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并作重要講話。會議審議通過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攻堅行動方案》)。
前陣子引發熱議的是方案的初稿和征求意見稿,本次出臺的才是最終確定版本。
針對備受廣大老百姓關注的停工限產,也就是“停工令”問題,《攻堅行動方案》明確指出,對鋼鐵、建材、鑄造、有色、化工、焦化等高污染和高耗能行業,不再進行統一的停工限產比例。
鬧得沸沸揚揚的“停工令”終于迎來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后續結局,取消統一的限產停工比例也意味著一件事,今年秋冬季的“停工令”將不會再來了。
今年的《攻堅行動方案》不再以“一刀切”的方式實行停工停產,而是讓各個地區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制定停工限產的范圍和時間,實行差別化的錯峰生產方式。
在去年的秋冬季污染防治攻堅戰中,鋼鐵、建材、化塑等行業都設定了具體數額的限產比例,如限產30%,部分甚者更是達到50%。高壓“一刀切”的方式使得大批工廠企業被強制停工限產,大量的工人失業,引發了不少管理者與勞動者的負面情緒,而今年的《攻堅行動方案》明顯考慮到了去年引發的各種情況,將權力下放給地方,因地制宜解決問題,在完成目標的情況下盡可能的減少當地從業者的負面情緒。
盡管《攻堅行動方案》指出停工限產不再一刀切,對于當地的工廠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但是幾家歡幾家愁,但是加強排放標準嚴查治理以及加強鐵路運輸方案,對于運輸行業來說,無疑是不小的沖擊。
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的環保風暴似乎小了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