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勢頭良好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推動新材料等發展壯大為新支柱產業;安徽、江西等省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著力推動新材料產業發展;遼寧、天津、廈門、貴陽等省市也相繼出臺鼓勵創新發展新材料產業的政策。
政策的"春風"吹暖全國各地,新材料重大項目不斷簽約和落戶政府園區的消息也是不斷傳出。有計劃總投資100億元的5G通信新材料和智能設備制造基地項目落戶晉江,也有計劃總投資115億元的中國航天瑞華泰高分子新材料項目正式落戶嘉興港區,還有預計全部投產后產值將超30億元的13家電子新材料產業企業集體簽約入駐衡山經濟開發區。
新材料產業是戰略性、基礎性產業,也是高技術競爭的關鍵領域。2019年,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新材料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新材料產業涉及多個工業領域,產品市場前景廣闊,是全球最重要、發展最快的高技術產業領域之一。新材料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分析,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興經濟體,新材料產業正處于強勁發展階段,市場空間廣闊。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新材料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新材料產業總產值僅僅為0.6萬億元,截止至2017年我國新材料產業總產值增長至2.6萬億元。新材料“十三五”規劃和中國制造2025等政策將繼續推動新材料產業保持快速的發展趨勢,十三五”期間我國新材料產業將穩步增長,年均增速保持在25%左右,預計到2020年,我國新材料產業總產值將超過6萬億元。
2010-2020年我國新材料產業總產值統計情況及預測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據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新材料產業市場規模達到3.1萬億元。預計2019年我國新材料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4.48萬億元,未來五年(2019-2023)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8.15%,2023年我國新材料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8.73萬億元。
2019-2023年我國新材料產業市場規模統計情況及預測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短板分析
1、資金緊張
新材料產品的研發具有投入大、周期長、產業風險放大的特點,沒有長時間的持續投入,很難開發出穩定的產品。我國新材料企業涉及金屬新材料、復合新材料、化工新材料、信息新材料、纖維新材料等,多為中小型企業,年產值多在1億元以下,多為初創型或發展期企業,現金流壓力較大。
2、技術水平低
新材料行業屬于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新興產業。新材料行業不靠大規模生產來提高競爭力,而靠獨特優良性能取勝,與新技術、新技術密切相關,往往在極端條件制備形成,需要各學科與技術之間的相互交叉。我國新材料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跟蹤仿制多,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及技術,在高端產品領域缺乏競爭力。
3、環保壓力大
新材料產業對環境的破壞也比較常見,急需解決。例如稀土材料的開采和冶煉對環境的破壞程度已經嚴重制約行業的發展。一些為解決環境污染問題而開發的新材料在生產過程中也會對環境有極大的破壞。隨著我國環保督查壓力的增強,企業生產受到較大影響,而中小企業在環保投入上缺乏資金支持。
4、產業結構不夠合理
目前,我國部分新材料領域的產業結構不夠合理,新材料產業投資支持的是一些“點”,尚未形成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的聯動效應。國家更愿意把扶持資金投入到國有企業和科研院所,對民營企業雖然從政策上鼓勵參與競爭,但從操作層面上看,民營企業進入國家大型項目壁壘重重。此外,作為發展主體的新材料企業普遍規模較小,產業發展缺乏統籌規劃,投資分散,成果轉化率低,產業鏈不夠完整。有些行業的新材料企業大多集中在中下游環節,產業配套能力不強。
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前景分析
1、新材料技術成熟度等級劃分標準發布
2019年1月9日,《新材料技術成熟度等級劃分及定義》國家標準正式發布,將于2019年7月1日正式實施。國家標準充分考慮了實驗室研發到工業化各個階段實際情況,將技術成熟度分為實驗室、工程化和產業化三個階段的九個等級。此次國家標準實施為政府制定政策、企業投資新材料領域提供依據,標準發布有望加快我國新材料發展。
2、國家新材料重點平臺框架初現
截至2017年底,國家新材料生產應用示范平臺、測試評價平臺、資源共享平臺等3類平臺建設方案已正式印發并啟動建設;有關部門已完成核能材料、航空材料、航空發動機材料、新能源汽車材料、先進海工與高技術船舶材料和集成電路材料等6個生產應用示范平臺,1個測試評價平臺主中心,鋼鐵新材料、電子新材料、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稀土新材料等4個行業中心和浙江、湖南、四川3個區域中心和1個新材料產業資源共享平臺共15個重點平臺的招投標,重點平臺建設正在穩步推進。
3、在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部分先進基礎材料、關鍵戰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領域,我國實現了與國際先進水平“并跑”甚至“領跑”。例如,在關鍵戰略材料方面,中芯國際前七大耗材中六類材料實現國產采購;南山集團鋁合金厚板通過波音公司認證并簽訂供貨合同;中船重工兆瓦級稀土永磁電機體積比傳統電機減少50%、重量減輕40%;世界首座具有第四代核電特征的高溫氣冷堆核電站關鍵裝備材料國產化率超過85%;液態金屬在3D打印、柔性智能機器、血管機器人等領域實現初步應用等。
4、國家重視培養新材料產業相關人才
除了市場需求的增長以外,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也是推動產業的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提到在2015年新材料產業人才總量為600萬人,預計到2020年人才總量為900萬人,人才缺口為300萬人,到2025年,人才總量為1000萬人,人才缺口為400萬人。但三部委在《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中明確,要引導高校招生計劃向本科電子信息類、機械類、材料類、海洋工程類、生物工程類、航空航天類和高職裝備制造大類、電子信息大類、生物與化工大類、能源動力與材料大類中對應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的相關專業傾斜。同時注重專業設置前瞻性,主動適應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發展需求,增設前沿和緊缺學科專業,強化行業特色學科專業建設。在教育部門的引導下,高校必定會著力培養大批的高素質新材料產業人才,來支持新材料產業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