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隨著全國兩會的召開,來自煉化行業的大咖紛紛對行業新的五年計劃獻言獻策。其中,煉化基地化、一體化發展,原料多元化成為業內專家一致認可的發展方向。而如何為企業尋找低成本、高回報的生產技術也成為了煉化企業所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 炙手可熱為哪般? 傳統上,丙烯主要來自石腦油裂解和石油催化裂化,由于傳統工藝收率低成本高,逐漸難以滿足下游市場的需求。PDH工藝以原料單一、丙烯收率高、副產品少、清潔環保等優勢贏得市場追捧,吸引諸多項目接踵上馬,成為推動我國丙烯行業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 霍尼韋爾UOP Oleflex™技術是目前國際上PDH制丙烯的主要工藝之一。相較于其他PDH工藝技術,霍尼韋爾UOP Oleflex™具有更小的環境影響,更低的運營成本和投資成本,更好的規模經濟性,以及更高的裝置在線率和可靠性。據了解,若采用霍尼韋爾UOP Oleflex™快速工藝包,PDH項目基本上可以做到2年內投產,5年內即可收回投資成本。可觀的投入產出使得該工藝一經產業化便迅速被中國市場接受,據數據統計,在中國已投產的PDH裝置中,已有70%的裝置采用了霍尼韋爾UOP Oleflex™技術。 值得一提的是,采用霍尼韋爾UOP Oleflex™技術,石化企業的獲益遠不止于此。藉由霍尼韋爾UOP“未來煉廠”的理念,石化企業能夠實現煉化轉型升級和一體化發展,快速靈活應對市場變化,實現更為穩定的盈利。 產能過剩怎么辦? 目前,國內有12個PDH項目在建,這些項目將在2020—2024年集中投產。在2025年前,還有超過20個項目處于前期調研。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已經投產的PDH裝置總計規模約931萬噸/年,按照滿負荷開工計算,每年可以加工超過1098萬噸的丙烷。未來10年內,我國還有超過3500萬噸/年的PDH裝置處于在建、擬建及規劃階段。若這些PDH裝置全部投產,總產能將超過4400萬噸/年。 在我國,丙烯下游有機原料主要有聚丙烯、丁辛醇、環氧丙烷、丙烯腈、丙烯酸、丙酮和環氧氯丙烷。除環氧氯丙烷外,其余產品的產能/消費比均大于100%,產能過剩嚴重。未來我國丙烯供應快速增長,其供應壓力必將轉移至產業鏈下游,從而加重下游產品的供應過剩預期。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如何合理布局下游產品,形成差異化優勢成為擺在PDH企業面前的一道難題。在霍尼韋爾看來,PDH項目的建設不能只局限在規劃丙烯生產上,還要考慮到上下游延伸,一方面要確保上游丙烷原料的供應,另一方面要重視下游衍生物乃至終端產品市場。例如,聚焦下游高端抗沖共聚類,高熔融指數等特殊牌號聚丙烯生產,拓展新一代環氧丙烷的生產技術,或者進一步投資下游熱門領域高吸水樹脂SAP,從而實現去產能,調結構,緩解供需矛盾,抵御過剩風險。 與此同時,PDH項目的副產品氫是當前我國大力推廣氫能利用所需的綠色能源,丙烷脫氫企業也可以借此參與氫能產業的布局。霍尼韋爾擁有多項技術可以助益丙烷脫氫企業對此加以利用。如,變壓吸附(PSA)技術可以將副產氫純度提升到5個9用于氫燃料電池應用;氫燃料燃燒解決方案可以幫助用戶將燃燒過程工藝信息轉化為可運用的數據,不斷優化加熱工藝過程。 “錢”景誘人有風險? 事實上,PDH的高回報率除了工藝技術本身的價值之外,很大程度上還得益于原料丙烷和產物丙烯之間的價差。因此,對于PDH項目而言,原料來源與價格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國的丙烷資源主要來自煉廠加工副產,產量較少且不足以支撐下游產品需求的增長。隨著美國頁巖氣開采加速,近年來丙烷供應量驟增,價格快速下滑。據了解,若進口丙烯與丙烷價差超過200美元/噸,PDH項目便可盈利,這也直接造成了國內PDH項目原料高度依存進口的局面。 2019年國內丙烷進口量達到了1490萬噸,占總供應量的67.58%。其中,美國和阿聯酋是我國的丙烷主要進口國。去年以來,國內從美國進口丙烷的成本大幅上漲,進口量逐月降低,加之中東地區局勢影響,為國內PDH項目穩定獲取原料平添不確定性。根據統計,未來10年內,我國的PDH裝置規模將超過4400萬噸/年,在滿負荷開工前提下,預期消耗進口丙烷5200萬噸以上。 霍尼韋爾UOP中國區副總裁兼總經理項雷建議,國內PDH企業宜對原料來源做多元化布局。例如,對于內陸地區籌建的年產量在30萬噸左右的PDH項目,其原料來源可以主要考慮國內煉廠加工副產;沿海地區年產60萬噸以上規模的PDH項目,其原料來源除了進口丙烷外,還可考慮煉油廠、油田伴生氣以及氣田里的丙烷來源作為補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