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昔日的明星產品己內酰胺走下神壇,身陷虧損泥沼。這不由讓人感嘆,己內酰胺行業的高利潤時代或已遠去。 筆者認為,造成己內酰胺行業深陷虧損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產能過剩壓力顯現。 2019年,原定國內己內酰胺新增產能為123萬噸/年。但鑒于不盡如人意的市場形勢,眾多企業推遲了投產時間表,年內僅福建錦江科技20萬噸/年裝置投產,目前平均負荷在八成左右,河北旭陽10萬噸/年裝置擴能至15萬噸/年,巴陵恒逸新增10萬噸/年產能裝置。此外,受國內環保安全政策限制,部分企業開工受到較大影響,如江蘇海力20萬噸/年裝置于2019年3月26日停車至今,南京東方自2019年3月25日后僅維持一條20萬噸/年產線。但即使這樣,目前己內酰胺產能仍達399萬噸/年,較2016年增加132萬噸,企業產能整體利用率僅在七成左右,產能過剩壓力逐步顯現。 二是企業利潤大幅縮水。 縱觀2019年,原料純苯整體價格雖較2018年大幅下跌,但下半年市場持續處于上升趨勢,而己內酰胺市場與原料走勢背道而馳,價格持續下跌并創出近3年新低,生產企業盈利空間遭到擠壓。 從利潤來看,2018年己內酰胺企業利潤維持在較高水平,平均利潤高達3231.7元/噸。而到了2019年,己內酰胺企業平均利潤僅為986.8元/噸,較上年下降69.46%,尤其是臨近年底,虧損額一度高達1400元/噸。 三是需求持續低迷。 下游需求持續呈現疲弱態勢,也是壓制己內酰胺市場利潤空間的重要因素。 2019年下游錦綸切片新增產能69萬噸/年,看似對己內酰胺需求量有所增加,但終端需求較弱,聚合企業整體開工維持在偏低水平,對己內酰胺需求量難有明顯增長。 且中美貿易的反復也一直影響著終端紡織市場,外貿訂單偏弱,因此下游切片企業開工積極性較低,對己內酰胺需求低迷,導致供需矛盾持續放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