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制造“新三樣”——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和太陽能電池合計出口首次突破萬億元,高于整個出口增速29.3個百分點,代替服裝、家具、家電“老三樣”產品扛起了我國外貿出口大旗。
“新三樣”走俏海外,化工新材料產業功不可沒。
“近年來,我國光伏產業發展迅速。這離不開電池材料、封裝材料等方面的技術突破。”全國人大代表、聯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泓新科)董事長鄭月明近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材料的性能質量、安全性、穩定性、性價比等大幅提升,為光伏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聯泓新科是一家從事先進高分子材料研發、生產的企業。近年來,企業差異化、精細化布局新能源材料、生物材料、電子材料、特種材料等領域,主要業務范圍包括光伏組件封裝用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光伏膠膜的核心原材料之一聚烯烴彈性體(POE)、碳酸酯鋰電溶劑、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鋰電隔膜材料等化工新材料的研發、生產。
科技創新支撐化工新材料產業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鄭月明表示,2021年,我國高端化工新材料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以光伏領域為例,POE全部依賴進口,EVA對外依存度超過50%。“經過近幾年發展,化工新材料產業積極創新,已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在高端聚烯烴、光伏材料、新能源電池材料、生物基材料等領域的供給能力進一步提升,部分產品已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為我國新能源、電子信息等產業供應鏈安全穩定提供了重要支持。”鄭月明說。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的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化工新材料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3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產能達到4500萬噸/年,產量超3100萬噸。我國化工新材料產業快速發展,產業規模近5年平均增速超過20%。
談到化工新材料行業2023年整體表現,鄭月明說:“化工新材料產業下游應用不斷拓展,整體自給率超過70%。”他認為,化工新材料產業對綠色低碳的追求也是產業發展趨勢之一。例如,不少企業積極投資布局二氧化碳基綠色材料,通過升級設備和工藝實現節能降耗。
隨著我國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的快速發展,高端市場對化工新材料的需求持續增加,材料的應用領域和市場不斷拓展。然而,化工新材料行業在高端化、差異化產品研發制造方面依然存在不足。
“目前,我國化工新材料的科技成果轉化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創新成果中實現產業化的比例較低。”鄭月明說。
未來化工新材料產業如何突破產業發展瓶頸,拓展發展空間?鄭月明建議,持續優化產業結構,更多追求質量和效益而非規模,補齊在高端細分領域的短板。加強科技創新,鼓勵企業發揮作為創新主體的作用,提升產業智能化水平,支持跨行業協同創新,加強新材料制造涉及的系統集成、數據分析、工藝優化、智能預判等技術研究。
同時,還要進一步提升國際化水平,加強國際合作交流,鼓勵國內企業積極拓展國際市場,提升我國新材料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