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ST(韓國蔚山科學技術院)化學系教授吳賢哲(Hyunchul Oh,音譯)最近發表了一項高效儲氫技術的研究成果,這標志著未來能源系統的重大進步。
這項創新研究以納米多孔硼氫化鎂結構(Mg(BH4)2)為中心,展示了即使在正常大氣壓下也能高密度儲存氫的卓越能力。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雜志上。
在吳教授的帶領下,研究小組利用先進的高密度吸附技術,成功解決了低儲氫容量的難題。通過合成由氫化鎂、固體氫化硼(BH4)2和鎂陽離子(Mg)組成的納米多孔復合氫化物,所開發的材料能夠以三維排列的方式存儲五個氫分子,實現前所未有的高密度儲氫。
所報道的材料表現出每體積孔隙144g/L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儲氫能力,超過了傳統方法,例如將氫氣以液態形式儲存所能達到的70.8g/L。此外,材料中氫分子的密度超過了固態材料的密度,突出了這種新型存儲方法的效率。
吳教授強調了這一突破的意義,他說:
”我們的創新材料代表了儲氫領域的范式轉變,為傳統方法提供了一種引人注目的替代方案。“
”這一變革性發展不僅提高了氫能利用的效率和經濟可行性,還解決了公共交通應用中大規模儲氫的關鍵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