鋇、鈮和氧形成的一種新型材料。圖片來源:MATERIALS PROJECT 本報訊 英國和美國科學家在兩項獨立研究中指出,人工智能(AI)驅動的平臺可以改善發現和合成新無機化合物的速度與精確性。相關研究11月30日均發表于《自然》。 技術的進展已經提高了計算機程序識別新材料的能力。但這個過程面臨的阻礙是算法適應與其所學相反的結果的能力,因為新發現本質上需要的是用創造性的新方式理解數據的能力。 英國倫敦谷歌深度思維公司的Ekin Cubuk和同事提出了一個計算模型,能夠通過大規模主動學習提高發現材料的效率。這個程序使用現有文獻訓練,生成多樣的潛在化合物候選結構,然后通過一系列回合不斷改進這些結構。這些模型發現了超過220萬個穩定結構,將預測穩定結構的精確性提高到80%以上,在預測成分時每100次試驗的精確度提高到33%。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Gerbrand Ceder和同事則開發了一種自動實驗室(A-Lab)系統。該系統根據現有科學文獻訓練,結合主動學習,可針對擬定化合物創造出5個初始合成配方。隨后,它可以用機器臂執行實驗操作,合成粉末形態的化合物。如果一個配方產量低于50%,A-Lab會調整配方繼續實驗,在成功達到目標或窮盡所有可能的配方后結束。經過17天的連續實驗,A-Lab進行了355次實驗,產生了58個擬定化合物中的41個(71%)。研究人員指出,對決策算法做一些小改動,這一成功率可提高到74%;如果計算技術能得到同樣改進,還能進一步提高到78%。 這兩項研究展示了將提高計算力和基于現有文獻的訓練相結合,在使用學習算法輔助發現和合成新無機化合物方面的前景。(晉楠)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6734-w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6735-9 《中國科學報》 (2023-12-06 第2版 國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