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技術發展迅猛,可人們仍然談癌色變,價格高昂的抗癌新藥也讓很多患者望而卻步。11月18日,記者在南京林業大學等單位承辦的2023年首屆可再生材料國際會議上了解到,南京林業大學熊燃華教授團隊利用農林可再生、綠色生物基材料如取自秸稈等研發的生物基醫用納米材料,有效提升抗癌藥物的遞送效率、降低藥物生產成本,既經濟又高效。
熊燃華團隊自2012年開始聚焦生物基醫用材料的研發。他們以秸稈、稻草、樹木等農林植物為生物基原材料,研發出生物基醫用納米材料。“秸稈等農林作物是可再生、綠色生物基材料,含有大量木質素,木質素具有良好光吸收性能,我們利用這一特點將其制成具有光敏性的納米顆粒作為抗癌藥助劑材料,可運用于免疫療法提高免疫細胞的遞送效率,從而提高抗腫瘤療效。”熊燃華說。 近年來,免疫療法在抗癌領域大放異彩,這種療法依賴于工程免疫細胞,需要在體外或離體細胞內遞送功能生物大分子,如DNA、RNA或蛋白質。其中,光與納米粒協同增效的胞內遞送是通過光敏納米粒將光能聚焦作用于細胞,在細胞膜上進行快速精微“造孔”,功能生物大分子通過膜孔擴散進入細胞內,實現免疫細胞功能化的方法。 然而,其遞送效率取決于納米粒與細胞緊密接觸,導致具有安全隱患的納米粒“侵入”細胞內,引起潛在的副作用,阻礙了該技術進一步向臨床應用轉化。針對上述問題,熊燃華團隊提出利用納米纖維薄膜“錨定”納米粒的策略,即通過在生物相容性電紡納米纖維中嵌入光敏納米顆粒,可實現光熱效應誘導膜通透性,而無需細胞與納米顆粒直接接觸。目前,該成果已發表在《自然》子刊《自然納米科技》上。 這種“非侵入式”胞內遞送新方法,有效解決了向貼壁細胞內遞送核酸“安全”和“高效”之間的矛盾難題,對安全高效胞內遞送具有重要的科學和臨床意義。 “用我們的材料遞送免疫細胞比傳統方法效率提升4—8倍。”熊燃華介紹,這項技術用于抗癌免疫制劑生產,還能大幅縮短生產時間、降低細胞毒性。“該材料最大程度地減少了對細胞的毒性。”武漢大學徐紅星院士在國際權威綜述期刊《化學評論》給予了高度評價。“生物基醫用納米材料可有效促進免疫細胞體外活化。”哈佛大學張興才教授在《自然綜述:臨床腫瘤學》發文中表示。 熊燃華介紹,這種生物基納米材料還可廣泛運用在化妝品行業,它可促進化妝品護膚因子被人體皮膚吸收,提升化妝品保溫、抗衰、美白功能,給愛美女性帶來福音。目前,該團隊已與相關企業簽訂了技術研發合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