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潤偉(中)、胡本林(左)與高亮在實驗室。 寧波材料所供圖 ■本報記者 張楠 鐵電材料,可能很多人對這個名詞并不熟悉,但從名字不難看出這是一種比較堅硬、結實的材料。 這種感覺沒有錯,不過,科研人員一直在打破一些常規認知。如今,他們使鐵電材料不僅像橡皮筋一樣柔軟,還能在反復拉伸后保持良好的回彈性。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寧波材料所)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和通訊單位完成的成果——通過精確微交聯法制備本征彈性聚合物鐵電體,8月4日在線發表于《科學》,展示了鐵電材料彈性化制備研究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審稿人認為這是里程碑式的貢獻。 神奇的絕緣性功能材料 鐵電材料鮮為人知,就連論文第一作者、寧波材料所2023年應屆碩士畢業生高亮,也是在備考研究生時才第一次接觸它。 但事實上,這種材料應用十分廣泛,比如觸屏手機中用來將觸壓轉變成電信號的壓電膜就是鐵電材料。而打火機中用壓電陶瓷制成的打火石,是這種材料更早期的應用,它可以把受到的力學壓力轉變為六七千伏的電壓,從而瞬間擊穿空氣,產生火花。 “鐵電材料是一種神奇的絕緣性功能材料。”高亮向《中國科學報》介紹,它表面自帶無序電荷,一旦有電場作用其上,這些電荷就會隨電場的變化而變化。即便電場不再作用,排好隊的電荷也會保持原狀態而不發生改變。 同時,由于能靈敏感知微小的位移、壓力、脈搏、呼吸等信號變化,鐵電材料成為制造柔性可穿戴設備的重要材料之一,其彈性制備迫在眉睫。然而,科研人員在彈性制備過程中舉步維艱。因為對于鐵電材料而言,鐵電性和彈性很難兼顧。鐵電材料的鐵電性來源于材料中的結晶部分,而晶體本身幾乎不具備彈性,拉伸率一般低于5%,且沒有回彈能力。 甘蔗就不能兩頭甜嗎? 一雙彈性化的翅膀 高亮在兩位通訊作者——寧波材料所研究員胡本林和李潤偉指導下,提出了“微交聯法”制備策略。 研究團隊用微量的柔軟鏈狀聚合物,讓鐵電晶體周邊非晶的纏繞部分交聯起來,相互交織形成具有彈性的漁網狀結構。 通過精確控制交聯劑的用量,可以確保鐵電晶體均勻地分布在交聯網絡中,使材料在交聯后也能保持較好的鐵電響應。 這種漁網狀結構松散地將鐵電晶體連接在一起。外力作用時,可以產生可逆的形變吸收外力,并在達到125%的拉伸率時依舊保持穩定的鐵電性。這種漁網狀結構像橡皮筋一樣柔軟且有彈性,當外力消除時,能夠迅速恢復原狀。 這種彈性鐵電材料在承受數千次的反復拉伸后,依然保持穩定的鐵電性,大大提高了該材料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擴大了使用范圍。微交聯法為鐵電材料插上了一雙彈性化的翅膀。 胡本林介紹,彈性鐵電材料制成的傳感器更加“隨和”,具有更高的測量精度、更好的穿戴舒適性,將給智慧醫療、智能可穿戴等領域帶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腦卒中患者如果穿上帶有柔性傳感器的可清洗的衣服,就可以隨時隨地監控心率、呼吸等健康信息。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應用該材料,則離柔軟、貼身、可任意彎折又近了一步。 開辟全新學科方向 《科學》審稿人認為,在鐵電材料被發現后的百年歷史中,鐵電陶瓷拉伸應變不超過0.2%,聚合物鐵電材料也只有小于2%的彈性回復。與這些相比,該成果具有突破性,開辟了全新的“彈性鐵電”學科方向。 胡本林告訴《中國科學報》,自跟隨李潤偉讀研究生起,他就一直希望攻克“彈性鐵電”的制備難題。他將這個課題交給了自己第一批碩士研究生。高亮申領了這個課題。 這個課題需要的科研能力,遠遠超出了一般碩士研究生的能力儲備。但胡本林認為,一方面要培養高水平科研人才,另一方面高亮又享受探索鉆研的過程,那就不必區分碩士生、博士生。 盡管遇到不少困難,整整一年沒有獲得真正有用的數據,高亮卻始終充滿信心。“胡老師一開始就跟我說,這個課題不是簡單的碩士生課題,還有很多延伸的地方,我做好了要做5到10年的心理準備。” 6月初,相關研究論文被《科學》編輯部接收。不過,這篇文章沒能幫助高亮趕上胡本林的博士生招生。 目前她以研究助理的角色,在寧波材料所柔性磁電功能材料與器件團隊繼續此前的課題研究。“只要能繼續做科研,什么身份都沒關系。我享受鉆研的過程。更何況,只要有成績,早晚會有你的位置。”
李潤偉(中)、胡本林(左)與高亮在實驗室。 寧波材料所供圖 ■本報記者 張楠 鐵電材料,可能很多人對這個名詞并不熟悉,但從名字不難看出這是一種比較堅硬、結實的材料。 這種感覺沒有錯,不過,科研人員一直在打破一些常規認知。如今,他們使鐵電材料不僅像橡皮筋一樣柔軟,還能在反復拉伸后保持良好的回彈性。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寧波材料所)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和通訊單位完成的成果——通過精確微交聯法制備本征彈性聚合物鐵電體,8月4日在線發表于《科學》,展示了鐵電材料彈性化制備研究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審稿人認為這是里程碑式的貢獻。 神奇的絕緣性功能材料 鐵電材料鮮為人知,就連論文第一作者、寧波材料所2023年應屆碩士畢業生高亮,也是在備考研究生時才第一次接觸它。 但事實上,這種材料應用十分廣泛,比如觸屏手機中用來將觸壓轉變成電信號的壓電膜就是鐵電材料。而打火機中用壓電陶瓷制成的打火石,是這種材料更早期的應用,它可以把受到的力學壓力轉變為六七千伏的電壓,從而瞬間擊穿空氣,產生火花。 “鐵電材料是一種神奇的絕緣性功能材料。”高亮向《中國科學報》介紹,它表面自帶無序電荷,一旦有電場作用其上,這些電荷就會隨電場的變化而變化。即便電場不再作用,排好隊的電荷也會保持原狀態而不發生改變。 同時,由于能靈敏感知微小的位移、壓力、脈搏、呼吸等信號變化,鐵電材料成為制造柔性可穿戴設備的重要材料之一,其彈性制備迫在眉睫。然而,科研人員在彈性制備過程中舉步維艱。因為對于鐵電材料而言,鐵電性和彈性很難兼顧。鐵電材料的鐵電性來源于材料中的結晶部分,而晶體本身幾乎不具備彈性,拉伸率一般低于5%,且沒有回彈能力。 甘蔗就不能兩頭甜嗎? 一雙彈性化的翅膀 高亮在兩位通訊作者——寧波材料所研究員胡本林和李潤偉指導下,提出了“微交聯法”制備策略。 研究團隊用微量的柔軟鏈狀聚合物,讓鐵電晶體周邊非晶的纏繞部分交聯起來,相互交織形成具有彈性的漁網狀結構。 通過精確控制交聯劑的用量,可以確保鐵電晶體均勻地分布在交聯網絡中,使材料在交聯后也能保持較好的鐵電響應。 這種漁網狀結構松散地將鐵電晶體連接在一起。外力作用時,可以產生可逆的形變吸收外力,并在達到125%的拉伸率時依舊保持穩定的鐵電性。這種漁網狀結構像橡皮筋一樣柔軟且有彈性,當外力消除時,能夠迅速恢復原狀。 這種彈性鐵電材料在承受數千次的反復拉伸后,依然保持穩定的鐵電性,大大提高了該材料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擴大了使用范圍。微交聯法為鐵電材料插上了一雙彈性化的翅膀。 胡本林介紹,彈性鐵電材料制成的傳感器更加“隨和”,具有更高的測量精度、更好的穿戴舒適性,將給智慧醫療、智能可穿戴等領域帶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腦卒中患者如果穿上帶有柔性傳感器的可清洗的衣服,就可以隨時隨地監控心率、呼吸等健康信息。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應用該材料,則離柔軟、貼身、可任意彎折又近了一步。 開辟全新學科方向 《科學》審稿人認為,在鐵電材料被發現后的百年歷史中,鐵電陶瓷拉伸應變不超過0.2%,聚合物鐵電材料也只有小于2%的彈性回復。與這些相比,該成果具有突破性,開辟了全新的“彈性鐵電”學科方向。 胡本林告訴《中國科學報》,自跟隨李潤偉讀研究生起,他就一直希望攻克“彈性鐵電”的制備難題。他將這個課題交給了自己第一批碩士研究生。高亮申領了這個課題。 這個課題需要的科研能力,遠遠超出了一般碩士研究生的能力儲備。但胡本林認為,一方面要培養高水平科研人才,另一方面高亮又享受探索鉆研的過程,那就不必區分碩士生、博士生。 盡管遇到不少困難,整整一年沒有獲得真正有用的數據,高亮卻始終充滿信心。“胡老師一開始就跟我說,這個課題不是簡單的碩士生課題,還有很多延伸的地方,我做好了要做5到10年的心理準備。” 6月初,相關研究論文被《科學》編輯部接收。不過,這篇文章沒能幫助高亮趕上胡本林的博士生招生。 目前她以研究助理的角色,在寧波材料所柔性磁電功能材料與器件團隊繼續此前的課題研究。“只要能繼續做科研,什么身份都沒關系。我享受鉆研的過程。更何況,只要有成績,早晚會有你的位置。”
李潤偉(中)、胡本林(左)與高亮在實驗室。 寧波材料所供圖 ■本報記者 張楠 鐵電材料,可能很多人對這個名詞并不熟悉,但從名字不難看出這是一種比較堅硬、結實的材料。 這種感覺沒有錯,不過,科研人員一直在打破一些常規認知。如今,他們使鐵電材料不僅像橡皮筋一樣柔軟,還能在反復拉伸后保持良好的回彈性。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寧波材料所)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和通訊單位完成的成果——通過精確微交聯法制備本征彈性聚合物鐵電體,8月4日在線發表于《科學》,展示了鐵電材料彈性化制備研究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審稿人認為這是里程碑式的貢獻。 神奇的絕緣性功能材料 鐵電材料鮮為人知,就連論文第一作者、寧波材料所2023年應屆碩士畢業生高亮,也是在備考研究生時才第一次接觸它。 但事實上,這種材料應用十分廣泛,比如觸屏手機中用來將觸壓轉變成電信號的壓電膜就是鐵電材料。而打火機中用壓電陶瓷制成的打火石,是這種材料更早期的應用,它可以把受到的力學壓力轉變為六七千伏的電壓,從而瞬間擊穿空氣,產生火花。 “鐵電材料是一種神奇的絕緣性功能材料。”高亮向《中國科學報》介紹,它表面自帶無序電荷,一旦有電場作用其上,這些電荷就會隨電場的變化而變化。即便電場不再作用,排好隊的電荷也會保持原狀態而不發生改變。 同時,由于能靈敏感知微小的位移、壓力、脈搏、呼吸等信號變化,鐵電材料成為制造柔性可穿戴設備的重要材料之一,其彈性制備迫在眉睫。然而,科研人員在彈性制備過程中舉步維艱。因為對于鐵電材料而言,鐵電性和彈性很難兼顧。鐵電材料的鐵電性來源于材料中的結晶部分,而晶體本身幾乎不具備彈性,拉伸率一般低于5%,且沒有回彈能力。 甘蔗就不能兩頭甜嗎? 一雙彈性化的翅膀 高亮在兩位通訊作者——寧波材料所研究員胡本林和李潤偉指導下,提出了“微交聯法”制備策略。 研究團隊用微量的柔軟鏈狀聚合物,讓鐵電晶體周邊非晶的纏繞部分交聯起來,相互交織形成具有彈性的漁網狀結構。 通過精確控制交聯劑的用量,可以確保鐵電晶體均勻地分布在交聯網絡中,使材料在交聯后也能保持較好的鐵電響應。 這種漁網狀結構松散地將鐵電晶體連接在一起。外力作用時,可以產生可逆的形變吸收外力,并在達到125%的拉伸率時依舊保持穩定的鐵電性。這種漁網狀結構像橡皮筋一樣柔軟且有彈性,當外力消除時,能夠迅速恢復原狀。 這種彈性鐵電材料在承受數千次的反復拉伸后,依然保持穩定的鐵電性,大大提高了該材料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擴大了使用范圍。微交聯法為鐵電材料插上了一雙彈性化的翅膀。 胡本林介紹,彈性鐵電材料制成的傳感器更加“隨和”,具有更高的測量精度、更好的穿戴舒適性,將給智慧醫療、智能可穿戴等領域帶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腦卒中患者如果穿上帶有柔性傳感器的可清洗的衣服,就可以隨時隨地監控心率、呼吸等健康信息。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應用該材料,則離柔軟、貼身、可任意彎折又近了一步。 開辟全新學科方向 《科學》審稿人認為,在鐵電材料被發現后的百年歷史中,鐵電陶瓷拉伸應變不超過0.2%,聚合物鐵電材料也只有小于2%的彈性回復。與這些相比,該成果具有突破性,開辟了全新的“彈性鐵電”學科方向。 胡本林告訴《中國科學報》,自跟隨李潤偉讀研究生起,他就一直希望攻克“彈性鐵電”的制備難題。他將這個課題交給了自己第一批碩士研究生。高亮申領了這個課題。 這個課題需要的科研能力,遠遠超出了一般碩士研究生的能力儲備。但胡本林認為,一方面要培養高水平科研人才,另一方面高亮又享受探索鉆研的過程,那就不必區分碩士生、博士生。 盡管遇到不少困難,整整一年沒有獲得真正有用的數據,高亮卻始終充滿信心。“胡老師一開始就跟我說,這個課題不是簡單的碩士生課題,還有很多延伸的地方,我做好了要做5到10年的心理準備。” 6月初,相關研究論文被《科學》編輯部接收。不過,這篇文章沒能幫助高亮趕上胡本林的博士生招生。 目前她以研究助理的角色,在寧波材料所柔性磁電功能材料與器件團隊繼續此前的課題研究。“只要能繼續做科研,什么身份都沒關系。我享受鉆研的過程。更何況,只要有成績,早晚會有你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