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型全無機鈣鈦礦(CsPbX3, X=Cl, Br, I)量子點因其具有制備過程簡單、形貌可控、高熒光量子效率(>90%)、熒光波長可調且覆蓋可見光范圍(400-700nm)、半高寬較窄(12-25nm)及寬廣的顏色區域(150%NTSC)等優點,在LED、顯示屏、太陽能電池、激光、光電探測器等光電器件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但該類型鈣鈦礦量子點屬于典型的離子型晶體,環境穩定性和熱穩定性差等問題顯著阻礙了其發光特性,嚴重制約了其在光電領域的應用。因此,開發和研究高穩定性鈣鈦礦量子點,最終實現其高穩定性下的應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據悉,近日,西安交通大學理學院和玲教授課題組以石墨 烯表面接枝的聚合物為配體原位生長鈣鈦礦(CsPbX3,X=Cl,Br,I)量子點并有效對其進行了包裹,最終實現了該量子點的高穩定性制備。在該研究中,創新性地以石墨 烯表面接枝的聚合物為量子點生長配體,原位生長鈣鈦礦(CsPbX3,X=Cl,Br,I)量子點,成功獲得NC-GO-g-PAA。通過對石墨 烯表面接枝的聚合物的有效調控,實現了石墨 烯接枝聚合物有效的包裹量子點,得到微納尺度的棒狀雜化結構,系統評估了該結構包裹下量子點的穩定性。本工作將為制備得到高穩定性鈣鈦礦量子點提供了一種切實可行且有效的新方法,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該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在線發表于期刊Nano Letters (影響因子12.712)上,題為“Nanorod Suprastructures from a Ternary Graphene Oxide-Polymer-CsPbX3Perovskite Nanocrystal Composite That Display High Environmental Stability”。該研究工作是課題組繼2016年ACS Nano(2016, 10, 7943)和2017年Nanoscale(2017, 9, 17688)文章以來的又一重大進展。論文第一作者為課題組青年教師潘愛釗博士(交大為第一作者單位與通訊作者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