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菲 來源:中國化工報 2021年04月02日 參與評獎單位近百家、總獎金額度達570萬元的2020年度京博科技獎在3月27日落下帷幕,連日來收獲了來自化學、化工與材料領域專家院士、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頻頻點贊。多位獲獎者和頒獎嘉賓在接受中國化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京博作為民營企業有這樣的胸懷和眼界,支持石油和化工產業的科技事業發展,值得大家學習,京博科技獎的未來值得期待。 獲獎者均為領軍人物
首屆京博科技卓越獎獲得者是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劉中民院士,他長期從事能源化工領域應用催化研究與技術開發工作,作為技術總負責人主持完成了多項創新成果并實現產業化,持續引領煤制烯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是我國現代煤化工技術創新和工業化的引領者。 劉中民院士在接受中國化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中國化學會、山東京博控股集團以及京博科技獎評委們的信任表示感謝,國內企業能夠把營業收入投入技術研究的不多,能夠設立自有研發中心的也不多,能夠設置獎金鼓勵他人進行科學研究的就更是鳳毛麟角。作為民營企業,京博這樣占位高、前瞻性強、有遠見的企業未來值得期待。 獲得首屆京博科技創新獎的是大連理工大學呂小兵教授。他將有機化學中手性小分子的不對稱催化合成方法學應用到手性高分子的精細化構筑中,設計出高活性和高對映選擇性的優勢手性催化體系,獲得系列基于環氧烷烴的手性高分子。這也成為迄今為止最有效的合成主鏈手性高分子的方法。 呂小兵教授在領獎時表示,京博科技獎對我國的科研人員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它在基礎創新領域強調得更多,可以鼓勵我國科技人員長期專注于一個領域進行研究。 “在一個領域的長期堅持非常重要,我近20年來研究工作基本上都是這樣,雖然領域不是特別大,也沒有很多人在做,但是一直在堅持,在該領域做到了世界最好,這跟我們長期堅持是有關系的。”他還強調,科技經費的投入、科技人才的支撐、研究方向的選擇三者缺一不可,和優秀企業的合作也同樣重要。 獲得首屆京博科技進步獎的是南京工業大學安眾福教授,他發現并獲得有機超長余輝材料,實現有機超長余輝發光的高性能化,這一成果引領并占據全球領先地位。 安眾福教授對于獲獎感到非常榮幸,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獲得京博科技獎不僅是對我個人研究工作的肯定,也是對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認可與激勵,同時是對化學、化工和材料科學等基礎科研的鼓勵與關愛。京博科技獎的設置非常好,獎勵設置涵蓋了廣大博士生和科研工作者,希望未來可以有更多相關領域的科研工作者參與進來,將更多的年輕學者,包括本科生、碩士生也涵蓋進來,讓他們也能夠有機會感受到知識的力量和社會的關愛。” 企業設獎獲業內好評
大連理工大學校長郭東明院士表示,對科學家和博士生的科技創新工作進行獎勵非常重要。我們要大力鼓勵和支持企業或者企業家對不同類型的科技創新工作出資予以獎勵,支持我國的教育和科技事業發展,我們應該對企業或者企業家的這種善舉給予贊譽和倡導。也正是出于這樣的考量,山東京博控股集團在希望回饋社會、支持我國科技和教育事業時,我幫助他們設計了京博科技獎的架構和獎項,包括京博科技獎和京博優秀博士論文獎兩種,主要獎勵化學、化工和材料領域的杰出人才和優秀博士論文。京博科技獎每兩年獎勵三人,包括京博科技卓越獎、京博科技創新獎、京博科技進步獎,獎金分別是100萬元、80萬元和60萬元;京博優秀博士論文獎分設金獎、銀獎、銅獎、優秀獎、提名獎。京博優秀博士論文獎的獎金分配原則是導師60%、學生40%。 “我特別想說的是博士論文獎的設置不僅對創新型高端人才培養意義重大,對于推動化學、化工和材料學科發展和科技創新、吸引更多企業家捐資支持教育和科技事業發展,也將產生重要的影響。當然京博科技獎未來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不只是獎金額度的提升,也不僅是授獎范圍的擴大,還很可能是對學術界和產業界的整體提升和促進。”郭東明院士強調。 西北工業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黃維院士是首屆京博科技進步獎獲得者安眾福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導師。黃維院士對這位弟子贊賞有加:“安眾福教授是我十多年前在南郵親自挑選的博士研究生。盡管他不是名校畢業,但在博士研究生入學面試的時候,我就覺得他很適合從事科技創新工作。”安眾福在黃維院士的指導下,以甘坐冷板凳的定力和精神從事科學研究工作。蒼天不負有心人,他在一次實驗過程中,非常偶然的一個發現,讓我國收獲了一項由中國科學家開拓、引領并占據全球領先地位的科學技術前沿領域,這就是有機室溫磷光材料。毫不夸張地說,在這個科學技術前沿領域,我國是全球唯一的領跑者。 “本次獲得京博科技獎的學子中有三位(安眾福、蔡素芝和鄒建華)是我的學生,這也是我們團隊的榮譽。我們所做的,正是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黃維院士還表示,今后我國要更加重視基礎研究、更加重視原始創新。在這方面,一要超前謀劃、獨辟蹊徑,開辟中國科技自主創新之路;二要牽住“牛鼻子”,對偶然現象多加思考、深入研究,攻克薄弱環節;三要“非對稱”趕超,在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從0到1的原始創新性基礎研究就是要做他人沒有做過的東西,產生引領性成果,開道超車,打造出中國方案(C方案),加速推進具有中國標簽、形成中國學派的創新研究與成果轉化,使“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提高我國相關學科自立自強能力。 中國化學會理事長姚建年院士表示,化工產業對國家經濟發展貢獻巨大,但現在有一些聲音一直在說化工不應該再大發展。可是,今天我們吃到的糧食、穿著的衣服、出門坐的汽車,方方面面沒有不跟化工相關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都需要化工產業的支撐和保障。但我們也要意識到,我國化工產業大而不強,有一個很突出的問題是精細化率不高。眾所周知,評判一個國家化工產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是產業精細化率。我國化工產業仍是以生產大宗基礎化工產品為主的石油化工、煤化工等傳統產業占據主導地位,而精細化工產品特別是高端精細化學品產業規模小、發展水平低。目前,我國化工總體精細化率在45%左右,低于發達國家60%~70%的平均水平。世界十大高端化學品企業均為國外企業,它們均具有從基礎化學品到高端化工材料的全鏈條加工及研發能力。 此外,科學最難的是提出新的思想,產業創新發展最需要源頭創新。具體說,需要圍繞“新化學、新化工、新產業”的發展戰略,從全新的科學思想出發,從全新的角度來研究新物質生成、調控化學反應新途徑、推動化學化工學科融合與發展,促進化工基礎理論及相關工藝設備創新升級。相信京博科技獎的設立,不僅會有力促進我國化學化工和材料領域的發展,也將會激發全國企業界投入公益回饋、社會重視產學研結合及開展社會力量設獎的熱情,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起到應有的促進作用。 激發社會力量設獎熱情 京博科技獎成立短短兩年以來,就已經獲得了來自化學、化工和材料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青年科技者的關注和支持。2020年度京博優秀博士論文獎收到的300多份申報材料涵蓋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天津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化工大學、香港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化學所等海內外近百所高校和科研院所。 這些數量越來越多的申報者和含金量十足的獲獎者,不但讓京博科技獎的頒獎典禮熠熠生輝、星光閃耀,而且進一步激發社會重視基礎研究、原始創新及開展社會力量設獎的熱情,也為推動創建創新型國家發揮了典型示范作用。讓我們共同期待,屬于科學家的春天再次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