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并提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區作為支撐石油和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在“十四五” 期間將如何優化升級?在后疫情時代,如何適應“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本報特邀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傅向升分享觀點,以供業界參考。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疫情加速了變局腳步,全球石化行業也正在經歷疫情的考驗,還面臨著世界市場下滑,大宗原材料和石化產品價格下降以及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地域政治動蕩等多種挑戰。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擴散,打亂了人們正常工作節奏和社會生活秩序,全球經濟遭遇了嚴重沖擊,今年的國際環境、經濟形勢以及遇到的各種挑戰都是新世紀以來甚至是近百年來最嚴峻的。 在這樣一個大變局時代和經濟環境日益嚴峻復雜的情況下,“十四五”即將啟幕。在新的5年里,化工園區要堅持綠色化、智慧化、一體化發展,向高水平邁進,積極參與綠色園區、智慧園區創建工作,力爭涌現出更多綠色示范、智慧示范園區,在行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中發揮引領作用。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培育現代產業集群。當前,石化行業已具備了建設現代產業集群的較好基礎。據石化聯合會園區委的統計,目前我國676家化工園區,產值超過1000億元的有14家;500億~1000億元的有33家;大型化工基地,即500億元以上產值的占園區總數的7%左右。尤其是國務院發布了《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方案》之后,沿海的七大石化基地,具備培育現代產業集群的良好基礎。 從發達國家走過的路和實踐的經驗來看,培育現代產業集群是發展現代經濟很重要的方式和途徑。我們做過一個統計,石化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入園率超過50%。但從總的發展目標和要求來看,只有一半左右的入園率還不夠。下一步,按照國務院以及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的部署,隨著危化品企業搬遷入園工作的推進,入園率在“十四五”期間還將有較大提升。 從產業鏈的協同效果,石化企業和產業規模的集中度、管理水平,以及入園企業的質量來看,上海化工區、寧波石化區、南京新材料產業園、大亞灣石化區等走在了其他園區前列。正在建設的大連長興島(含西中島)、古雷半島等幾家成長性強的石化基地培育現代石化產業集群的潛力足。從西部寧東現代煤化工示范區、榆林現代煤化工集聚區具備的產業集聚度和發展水平來看,培育現代產業集群的基礎也是比較好的。 而創建這種世界級的石化產業集群,管理標準化、規范化、科學化十分重要,化工園區發展,要遵循“六個一體化”管理理念。同時,園區管理隊伍的專業化也很重要,因為石化行業與其他行業相比具有特殊性,要求園區管理隊伍既要具備化工行業的專業知識,還要了解產業鏈協同和延伸。目前看來,國內還是有一批優秀的園區已非常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不僅如此,智慧化工園區的創建也是培育現代產業集群的重要抓手。2016年,聊城化工新材料產業園和嘉興港新材料產業園成為首批智慧化工園區試點示范單位。目前,包括試點示范和創建中的一共有50多家園區,而且絕大部分園區都已認識到智慧化工園區創建和建設工作的重要性。智慧化工園區的建設,可以提升園區的管理水平,對園區內重大危險源和風險點都可以實時監控、及時預警,是園區實際運行中,切實有效的管理平臺。 當前,現有的676家化工園區水平參差不齊,如果前幾年在全國統一制定一個標準來認定,不符合現實狀況,也是有難度的。因此,這幾年,有些省市率先開展化工園區的認定工作。去年底,山東的認定工作基本告一段落,由原來的199家園區認定為85家,也認定了一批重點監控點,這些做法值得其他省市借鑒。在山東的帶動下,江蘇、浙江、湖北、安徽、河南、河北、遼寧等省都在推進園區的認定工作。 認定的過程,也是一個督促和整改提升的過程。各省先行推動認定工作,帶動了許多園區發展質量、產業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提升。國家的認定導則正在研究和制定過程中,等國家統一認定標準出臺之后,園區不會處于被動的局面。 進行認定,便意味著要控制總量。在我國的676家化工園區中,產值在100億元以下的,還有405家,占60%。無論從規模、產業協同還是產業發展質量以及管理水平上來說,都良莠不齊。不達標的園區,從產值總量、規模分布、協同效果來看,也都存在差距。 可控制總量不能人為劃一條線,不能按照主觀想象去進行總量控制。應該先制定標準,認定符合標準的園區,予以認定保留。然后要看經過認定之后,全國有多少規范的園區,再實事求是地根據國民經濟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來定。因為石化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園區的數量如果不能承載我們經濟和國家發展需求的話,主觀地進行總量控制和遷移都不符合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要求。 制定了認定標準之后,應該組織專家來進行考核和認定,建議把園區分成三類。一是認定過程當中符合標準達到要求的,予以認定。二是具有一定規模、產業基礎、管理水平和未來發展潛力的,在國民經濟和區域經濟發展過程當中,以及在整個石化行業的規劃布局當中,有著關鍵作用的園區,可能在認定過程距離嚴格的標準有一些差距。針對這類園區,專家應該提出整改意見,給予一定時間,讓其進行整改提升。經過整改提升達到規范標準的園區,也應當予以認定。三是現存問題比較突出,與標準差距很大,也不符合規劃布局的部署和要求,不予認定、甚至關停取締。 石化聯合會園區委對全國石化園區的認定工作,已經進行較長時間的研究?,F在正在配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制定化工園區的一些標準,包括國家標準、團體標準和行業標準。目前,國標《化工園區綜合評價導則》《化工園區公共管廊管理規程》,團標《綠色化工園區評價通則》《?;奋囕v停車場建設標準》《化工園區應急事故池建設標準》已正式發布,以《化工園區開發建設導則》《智慧化工園區建設指南》為引領,一批化工園區開發建設與智慧化管理標準也已經開啟了編制工作。 “十三五”期間,化工園區取得了諸多成績,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面對即將到來的“十四五”,我國化工園區要瞄準三方面發力,實現“5個50”,以實現建成現代產業集群的目標。 一是要組織實施“五項重點工程”,即產業提升創新工程、綠色化工程、智慧化工程、標準化工程、高質量示范工程。 其中,創新是重點工程之首位。雖然有些園區具備了一定基礎,但大部分園區若按照培育現代產業集群要求來看,在產業的發展質量和協同效果集聚度上,還存在一定差距。在智慧化工程和綠色化工程方面,我們之前積累了很好的經驗。綠色發展和智慧園區是未來全行業的發展重點,在國家發改委督導下,希望具備條件的園區積極申報綠色化工園區創建和智慧化工園區試點示范。在標準化工程方面,由于園區管理水平在不斷提升和規范,標準化工作必須要推進。標準化工作做好了,各地就可以按照這些標準去建設和運營園區,整個園區的發展水平和發展質量就會有較大提升。在高質量發展示范工程方面,“十四五”期間,我們準備推出化工園區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工程,打造一批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化工園區。 二是要重點培育五大世界級石化產業集群。這五大現代石化產業集群包括渤海灣區、杭州灣區、泛大亞灣區、湄州灣區以及西北地區的能源金三角區域。隨著煉化一體化裝置的建成投產和產業鏈延伸、產業集聚度的提升,我們要在沿海的“四大灣區”中培育中國版墨西哥灣、裕廊島世界級石化基地和現代石化產業集群。同時,在能源金三角區域,要培育我國未來的現代煤化工產業集群。 三是要重點培育65家石化基地和專業化工園區,包括35家石化基地和30家專業化工園區。這些園區以沿海沿江已經具備較強競爭力、產業高端、管理規范、排放達標的石化基地和化工園區為基礎,并涵蓋了內陸一些具備條件的石化基地。這些專業化工園區規模不一定很大,但產業鏈協同要好,專業化水平、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都要高。 “十四五”末,建成50個科創中心,創建50家綠色化工園區,新建50個智慧化工園區,頒布50項園區管理和建設標準,開展50家高質量發展試點示范。 今年以來,石化行業經濟運行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上半年全行業營業收入下降了11.9%,利潤總額下降了58.8%,進出口總額下降了14.8%,這種三組數據同時大幅下降,在石化行業歷史上是首次出現。從前一階段40多家跨國公司發布的上半年財報看,業績同樣受到嚴重影響,這也說明疫情影響是世界范圍的。這樣一來,世界經濟、石化產業必然會加速重構,也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很大啟發,即供應鏈的安全和穩定非常重要。 對于中國石化產業來說,一方面,我們一直在重構,在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同時,推進工業結構、產業結構,包括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推進自身重構的過程當中,也在跟世界互動;另一方面,從多年來石化產業存在的大量貿易逆差、尤其是高端專用化學品和化工新材料大量依賴進口來看,石化產業國內市場為主體的大循環發展格局確實沒有形成。因此,這些年的產業結構在不斷提升,落后產能不斷淘汰,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國際化經營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下一步,行業要認真貫徹和深入理解國家提出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相互促進的雙循環”經濟發展的新格局。 從石化產業現在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來看,構建雙循環新格局,有著現實重要性和未來發展的空間。2019年,全行業貿易逆差超過2600億美元,如此大的貿易逆差,再加上目前國內基礎化學品、大宗化學品一直處在過剩狀態,但高端化學品,特別是化工新材料、專用化學品、功能化學品、高性能膜材料一直依靠大量進口,這說明石化產業雙循環格局不暢,高端石化品短缺是最大短板。 下一步,全行業在暢通國內大循環的同時,一方面要繼續深化跟國際市場的合作與互動,包括跟跨國公司以及國際化工組織的合作與交流;另一方面要盡快通過創新以及產業鏈的延伸、產品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把貿易逆差降下來。 同時,還要注重國際化經營水平提升。雖然現在總強調,要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公司,但是我們化工公司,國際化經營水平和能力跟跨國公司相比,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 總而言之,在未來這種重構和發展過程當中,還是要在創新能力的提升、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調整和優化、高端化差異化這些方面多下功夫。 |